纽约生活文章详情

《舌尖3》遭大陆观众吐槽, 却受海外华人好评? 播出后火了的这些美食, 你都吃过么?

2018-03-04阅读 124 瞧纽约 我要关注

大年初四,《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时隔4年重归荧幕。与一二季备受好评的效果不一样的是,第三季节目播出后,正面和负面评价齐飞,最后节目组不得不出面回应。

对《舌尖3》给予高评价的观众大多是外国人或者远离家乡的华人。

YouTube上许多外国人给舌尖点了“dislike”,原因只是:“吃不到啊” 有人评价“The complexity of food in China is so complex, even Michelin Star critic are blown away because Chinese culsine incorporates texture, taste, presentation more than any culsine found around the world.”(你根本想象不到做中餐有多复杂……连米其林厨师都比不上好吗……因为中国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这点任何国家都比不过)。

还有很多华人看了《舌尖3》被感动、勾起思乡之情。

在纽约工作的纪驰在社交网站上留言说:It makes me hungry every time I watch the documentary, which demonstrates the beauty of Chinese food so well. What's more, A Bite of China brings me closer to home. ”(每次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都很饿,这部纪录片展示了中国美食的美。更重要的是,舌尖上的中国让我离家更近了)。

而中国本土的观众看了《舌尖3》后的反应,就与上面形成了鲜明对比。《舌尖》系列作为在前两季积累了大批观众基础的大IP,容不得“砸招牌”在口碑端,“舌尖3”的成绩一路下滑,截至第五集播出前,在豆瓣的评分系统中,这部国民纪录片已经从最初的8.0高分下滑到了4.7分。

网友给《舌尖3》列出的问题包括:煽情过重,美食无味;片中用数据、典故出错;片子剪辑太乱,食物近景特写太多,满屏一张大图,但细看却一片模糊。

据《北京青年报》总结梳理,槽点大多聚集在以下几方面。

吐槽一:解说词有“破绽”

“舌尖”系列成功,恰如其分的解说词功不可没,不过,“舌尖3”解说词却被网友抓出不少“破绽”。

知乎上,网友“笑道人”几乎是逐字逐句列出了第一集解说词的问题:“集万物于一山,使得蜂蜜饱含清甜”——蜜源植物繁杂的蜂蜜不会清甜,反而会带有常见混合蜂蜜没有的药味;云南石锅并不起源于云南,而是四川藏区的石锅器型传入改良;穿山灶系摆拍,摆酒的是厨师家,豫西并无拜大厨一说;“世界上大概只有中国厨师唯有一把厨刀”——后片中瓜雕处立刻出现各种雕花刀;章丘铁锅,“必须历经12道工序、再过18遍火候、1000度高温锤炼、经过36000次捶打”此处都应该是虚指;“泡菜是四川人的命”实际上并没有。

注:舌尖播出后,洛阳纸贵,章丘已无锅!!

吐槽二:内容有“硬伤”

在第二集“”中,介绍陕西小吃时,水盆羊肉被诟病不正宗。微博网名@藍_W的网友说,陕西的水盆羊肉还是澄城县的比较正宗,回坊的水盆没法比,感觉导演组没有认真了解。

第三集“宴”中,讲述园林家石放苦寻“太湖之冠”花鲈不着,只好以家养鲈鱼替代,但是微博认证为“中国渔业协会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卓诚”的网友较真儿说,“出镜的并不是花鲈而是美国引进的大口黑鲈,肉质上差了几个级别”。

上海《新闻晨报》援引水产研究所专家的话称,“太湖水产中被大众认可的是‘太湖三白’,没有‘太湖鱼中之冠花鲈’之说”。

第四集“养”中展现石屏药膳,出镜的“石仙桃清蒸鳤鱼” 也被网民指出,“绝对不可能是鳤鱼,(可能是)草鱼或者光倒刺鲃/中华倒刺鲃之类的种”。这种说法同样被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科学(渔业)方面的专家确认。

在该集中大篇幅讲述的广东煲汤也引发争议。节目播出后,广东有媒体发表文章称,广东人肾脏病高发与煲汤有关,“广东人煲汤讲究‘煲三炖四’,即煲汤三个小时,炖汤要四个小时,炖煮时间过长,导致汤中的嘌呤含量非常高,同时因为富含蛋白质,加重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从而增加肾脏负担。” 

吐槽三:过分煽情不够好吃

最让观众不知所措的,当属你想对着“舌尖3”流口水的时候,它却偏偏想让你流泪。翻回头看,第一集中,章丘铁锅“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以及第二集“香”中,下岗女工红姐对于煎饼摊的期望,表达还算克制;到了第五集“食”中,“食物”已经彻底沦为“情怀”的点缀。得月楼新老传承中,只看见松鼠鳜鱼一道菜;青岛摔面,大篇幅讲述的是孙师傅靠面养家的不易,原以为他讲到“拉面的师傅上门挑战最后甘心落败”时,此处会有画外音解释拉面与摔面的功夫究竟有何不同,结果——并没有;到了重病妈妈为女儿做早餐的故事,则成了地地道道的励志故事,感人、催泪,但好吃吗?

同样的感人故事在“舌尖1”中其实也有,但讲述方式完全不同。比如“虾酱奶奶”。一个老奶奶在偏僻的小作坊生产很受欢迎的虾酱,对着墙上的一张照片,老奶奶忽然哭了。原来照片里的人是老奶奶已逝的老伴,他俩在一起做了一辈子的虾酱。短短几句画外音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

如果说以上吐槽都归结为观众太挑,最让大家忍无可忍的,就是第四集中制作中药口红的片段。有眼尖的网友发现,自制“中药口红”的工具是淘宝同款,并且这种不戴手套配置化妆品的方式完全不合乎卫生标准。网友质疑,如此大肆宣传“三无产品”,是《舌尖3》一大败笔。

同时,《舌尖3》导演可能误判了受众的接受程度。老实说,这种三无产品在自媒体、淘宝、朋友圈中并不少见。但是,舌尖系列的很大一部分受众是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审美能力的精英阶层。这种“微商即视感”的画面堂堂进入严肃的纪录片,是精英们无法容忍的,大有“你在侮辱我的智商”之嫌。

有评论人士说,纪录片容不得调侃和马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没有深入了解就没有发言权。

面对种种质疑,23日,“舌尖”节目组在官方公众号上刊发文章《为什么要创新?〈舌尖3〉创作背后有哪些“味道”要变?》做出回应。

文章讲到了《舌尖3》“换口味”背后的隐情:“由于前两季带来的现象级传播效果,时隔4年才面世的第三季免不了被拿来与前两季进行对比。出于思维惯性和审美惯性,难免有不少观众对第三季的创新之举一时无法接受……”文章主旨是:就算冒险,也要对美食文化的创新表达进行探索。

同时,节目组提到了《舌尖3》面临的困境:《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时,中国仅有40到50档美食栏目,而现在,有大约400到500档美食栏目在荧屏活跃着,不同的系列几乎覆盖每一个省市。美食市场的变化使得观众的期待和反馈都已不同,在前两季的基础上,第三季如果没有更多的创新、突破和发展,受众也不会满足。

对于《舌尖3》8集背后的逻辑关系,总导演刘鸿彦表示,之所以做这样的结构,其实是有内在的思考、逻辑和表达体系的,“大家都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这个博大精深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不仅仅是这个东西是怎么切的,怎么做的,背后肯定有更深层的东西。我们希望呈现这个食物是怎么做的,再把背后附着的东西挖掘和呈现出来。”之所以将故事穿插其中,是因为美食背后的文化和文明,才是美食的根和魂。

对于节目组的回应,有人表示可以理解,但也有人拒绝接受:有错就好好认错,别顾左右而言他。

不可否认的是,舌尖系列仍旧是中国最好的纪录片之一,未来,不缺少优质观众和优质创作者的中国纪录片,必将会越来越好。

制作:V



上一篇:华人签证放宽5年、居留延长! 收入低为何还买得起房? 这些"华人"话题, 每一项都与你我息息相关!

下一篇:美13名子女禁室受虐! 一天一顿饭, 一年洗一次澡! 被救出后看哈利波特!

分享到:

相关文章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