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讯文章详情

小镇青年的迷惑与逆袭——B面贾樟柯丨读书者说(有福利)

2018-02-10阅读 118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我要关注



春节将至,这周摇摆了很久,新(好)书很多,到底推荐哪本,或哪几本?


有村上春树在《1Q84》后时隔七年的《刺杀骑士团长》Killing Commendatore正在预售,文中直面历史、直面南京大屠杀,甚至遭致日本右翼的抵制,有人说,《挪威的森林》作者这一次离我们很近。


也有《旅行青蛙》游戏一时火爆,佛系儒系道系青年们个个争当爹妈,养儿方知父母恩,忽地想到文坛一样也不少父(母)子(女)兵,很想探寻一下关于教育/受教育作家们的心得是什么。


贾平凹的女儿贾浅浅最近刚发了诗集《第一百个夜晚》,让我寻思起了王安忆和她的母亲茹志鹃都参加过爱荷华大学(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 the University of Iowa)的国际写作计划。还有李锐和蒋韵的女儿笛安,尚爱兰的女儿蒋方舟,秦文君的女儿戴萦袅,赵长天的儿子那多……


另外偶得两张数年前余华、毕飞宇、苏童在海边的合影,又闭目冥(hua)想(chi)了一下葛亮、张悦然等等(相信我,名单不短)年轻一代的气质容颜,便想聊聊高颜值的作家们,竟然得到“读书者说”栏目小伙伴们的一致鼓励,然而,直到读到这段话:



春节临近,照样得归乡。这一年北京到太原的高速公路还没修好,坐火车十四个小时,辗转回到汾阳。进了县城就见两边店铺都写了大大的“拆”字。回家落座,父母欢心。我一个人在阳光下发呆,爸妈在厨房里炒菜。这样烟熏火燎的午后,是我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一家人围坐,几盘小菜,我讲些外面的见闻。父亲说:你回来得正好,县城要拆了。


放下碗筷,飞奔进县城,看这些有几百年年龄的老房子,想这些我从小在里面进进出出的店铺马上就要烟飞云散,心里一紧,知道我所处的时代,满是无法阻挡的变化。就像康、梁的晚清,就像革命之于孙文一代,白话之于胡适等人,每个人有自己的时代,每代人都有他们的任务。而今,面对要拆除的县城,拿起摄影机拍摄这颠覆坍塌的变化,或许是我的天命。那一年,我二十七岁。


——《我的边城,我的国》选自《贾想II》



我被击中了。我知道最近心里久久放之不下,不推荐不快的,是“第六代”代表性导演贾樟柯的新书《贾想II:贾樟柯电影手记2008—2016》Notes on Films 2008-2016



《中国日报》之前的报道中,也总是称他“Jia Zhangke, a forerunner in China's art-house cinema(中国艺术电影的先驱)”,或者“Jia Zhangke is a longtime favorite of the international film circuit(长期以来是国际电影圈的宠儿)”。


书上的官方介绍写着:


贾樟柯

导演、制片人、作家。

生于1970年,山西省汾阳人。

1993年入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现居北京。


大家或许熟悉的是他的前两个头衔,而后一个,“作家”,他自己也同样看重。



许知远赞贾樟柯是“在同代人中,再没有一位比他更让我折服的了。”在一篇《他们比贾樟柯更孤独》的对谈中,他介绍说,贾樟柯不过四十五岁,已经是世界最负盛名的电影节“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还说:


成为朋友后,我多少有些意外地发现,他的谈话与书写能力甚至比镜头语言更有力量,艺术家的敏感与知识分子式的分析在其中高度融合。


贾樟柯的最佳时刻,不是来自他的深思熟虑,而是他的敏锐与穿透力,他能意识到崭新的时代情绪,并且准确、迅速地表达它。


他叙事和文字的真挚让人印象深刻,还有那种只有长期坚持写作,长期对生活有连续的创作、记录、感受、观察,才能带来的精准。


2018新年伊始,贾樟柯在北京签发新书,读者围着排了好几圈;后来又在北京图书订货会跟读者见面,围观群众里三层外三层。



这得益于他的电影作品,短片作品,以及《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


编辑万佳欢是这么描述2009年新发时的洛阳纸贵的:


说起《贾想》这本书,可能很多读者都不会感到陌生,它是2009年出版,非常受欢迎,怎么受欢迎呢?刚出来我们就接受了邀请出了英文版、法文版、日文版,还有繁体字版。在国内这本书在贾导的公司,很多上门拜访的客人,来到贾导的公司都想要这本书,贾导的公司送到送无可送。


这两本书都沿袭了同样的设计,“邮政绿”软皮设计,摸着很舒服,也适合随身带着读。


《贾想Ⅰ》


《贾想Ⅰ》刚出,很多外国研究者、读者、观众都想看。


最终这本书在2015年出了英文版,由Bridge21 Publications出版,翻译是Claire Huot, Tony Rayns, Alice Shih, and Sebastian Veg。


英文书名是:Jia Zhangke Speaks Out: the Chinese Director's Texts on Film



This collection gives access to the key scenes of his life, films, and meetings with other filmmakers, from Hou Hsiao-hsien to Martin Scorsese. From his point of view, we get an insightful and profoundly original take on China's film history, its ruptures and failings.

这本册子让读者能有机会看到贾樟柯的生活和电影的状态,还能通过他遇见其他的世界知名导演,如侯孝贤、马丁·斯科塞斯等。通过贾樟柯,读者能得到关于中国电影发展史的深入了解,还有对中国电影的撕裂和挫败的感悟。


其实,基本上贾樟柯做了记录时代的新闻记者的工作。理想国的编辑说:


在电影中,贾樟柯记录下大时代里被政治打扰的个人和被时光遗忘的生命细节,凝视剧变年代里被权力和经济利益抛向边缘的个人,叙述在超现实的经济运动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



而汉学家白睿文(Michael Berry),也是余华《活着》的译者说:


With Jia Zhangke Speaks Out: The Chinese Director’s Texts on Film, the award-winning filmmaker’s impressive body of writings on contemporary cinema are finally available to English readers. These thoughtful, insightful, and sometimes controversial essays, interviews, and film notes are a must-read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Chinese cinema or the work of this brilliant director.

终于有英文版啦,这本关于当代中国影坛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写作。这些文章、采访、电影日志,那么深邃有见地,或许还有些争议,是想要了解中国电影或贾樟柯这位导演的人的必读之作。


贾樟柯说,那之后他继续写作,到了一个节点,又积了好多素材,所以有了第二本。


我的写作


贾樟柯觉得电影是大型工业生产,需要组织,需要时间。而日常生活分分秒秒,二十年翻天覆地变化很活跃,写文章成了他重要的精神出口,还能及时记录下所思所想。


“表达自我,文字最简单的记录方式。”他说。



他还说现在没有什么声誉上的负担,活得很简单。会随着拍摄进展会写下自己的想法,以及对电影的进一步阐述。


“我的生活就是电影”。


他有的文字一气呵成,短的文章,新写的,还会打电话念给朋友听,“念完就完了”。也有的文章,如写侯孝贤的那篇,写了好几天,从年三十写到初几。


遇到写作的挫折,他这么看:


每次都满意的,就有问题了。每一次写作,都是对自我的完满,等待另一个自我的到来。以前拍电影会紧张,拍着拍着就觉得不好了。其实不停遇到麻烦,才是在挑战自我,那就代表遇到新的东西了。我或者不写,或者就把它废了。并不需要怀疑自己,很正常,我喜欢不顺利的拍摄和创作


小镇青年


《贾想II》说是电影手记,但却也是小镇青年的迷惑史、走出史、回归史。


最近范雨素“反向采访”去年采访过她的11个记者,得出结论,中国记者的中流砥柱是农村青年;同理,中国电影的真正的支柱,可能是小镇青年


《站台》剧照


在《其余的都是沉默》一文中,他写道:



我的老家山西汾阳是一个县城,地方不大,农业气息很重。每到夏天,我都要帮村里的同学麦收。一大早到了田间地头儿,就有人发给你一把镰刀,指着眼前看不到边的一片金黄色说:这一片是你的。


人在这时候显得异常渺小,在麦浪的包围中,远远望去,任何人都只是小小的一个黑点。日落时分,努力直起弯曲太久的腰身,一边抹着汗,一边把目光投向远处。远处逆光中,柴油机厂的烟囱正高傲地冒着白烟。我就明白,为什么人们都争着进工厂当工人。



文学显然是他的救赎之一,肯定还有电影。


在《高考之后,放虎归山》中,他写道:



我的未来在哪里?我真的没有想过。高中整整三年,我是在写诗、踢足球跟跳霹雳舞中度过的。一个雨后的下午,我无所事事,跟一群同学爬上县教育局的楼顶,在那里发现了一本被雨打湿的朦胧诗选。它跟我之前在《读者文摘》上读到的席慕容、汪国真的诗有些不同,我被北岛《我不相信》、舒婷《致橡树》、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这样的诗深深震撼,这些诗引领我超越青春的甜蜜,苦涩的叛逆让微积分显得繁琐,肆意的想象让立体几何显得扁平。


这些汾阳记忆的片断,跟我们每个人的青春都有关,都又是那么的相似,不论时代、不论地点。



甚至还有一篇很少见的小说。据说1992年之后,贾樟柯就没写过小说。


试读片断:



小A坐在我的斜前方,她其实比我高半头,因为怕影响其它同学学习,班主任把我们几个不听话的男生调到了最后一排。这里是班里的一块飞地,我们可以传纸条,看闲书,或者趴着睡觉。铃声响起的时候,我从课桌上爬起来,揉了揉发麻的胳膊,漫不经心地瞟了小A一眼。


她正低头收拾着课桌上的书,然后直起身子等待老师下课的指令。我注视她的背影已经长达一年:我能捕捉到她肩膀的每一次轻微晃动,这晃动产生的余波会让我心生涟漪。我会随着她的视线望向窗外,阳光下寂静的校园,飞过的群鸟有幸进入她的眼帘。爱慕在我的心中跋山涉水,但在教室里,她和我相隔仅仅两米。这两米是我跨越不了的崇山峻岭,我的心空旷而潮湿,如雨布倾听雨声。我注视逆光中她耳边灿烂的细发,用目光完成一次次爱抚。我低头,躲避自己的爱情。抬起头,又期待一次目光的相遇。


她离开了教室,融入到外面同学们的喧闹之中。我坐在教室里没有出去,我不想成为她的追随者,虽然没有人会知道。是的,我想保持我的骄傲。


——《又到正午》(小说)



贾樟柯说:《又到正午》这篇小说,有一个女孩子看了肯定知道是在写她,我们其他同学肯定看了不知道我在写什么……如果放到今天基本上是需要有小鲜肉来演的,初恋故事……因为我必须通过必要的虚构让大家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从小镇/县城里走出来的贾樟柯,说他非常理解小镇青年对北京的向往,但是现在深感“去哪都是我的主场”,还说很多元素都可以赋予个体属于他的成就感。



我(许知远)总记得,他说起最初去欧洲参加影展的感觉—北京是更大的汾阳,巴黎是另一个北京。这不是说他对外部变化不敏感,而是他有一种内核,并因此带来某种特别的镇定。那些县城的个人故事、感伤时刻、无所事事、光荣与梦想,滋养了他,令他足以坦然地面对任何新变化,至少看起来如此。


——《他们比贾樟柯更孤独(对谈)



要不就云淡风清:“通俗一点说,什么日子都能过,我没有太多物质方面的需要,无非是一张床、三餐饭”,他说。


《贾想Ⅰ》英文版选摘


"I don’t judge a film by how pretty the lighting is or how intricate the camera movement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whether the film expresses the stuff of real life, whether it offers insights into reality." 


"What first attracted me to De Sica’s films was his empathy.  It’s the most basic thing – how you approach life. Just as important is that he showed things in a very cinematic way by structuring the film through images that flow one into another.  From his films, I learned how to find ways within the film medium to discern and express the beauty in very down-to-earth, real-life situations."


"...Bresson attained an even higher degree of refinement. The year I went to Hong Kong, I saw his Pickpocket for the first time. I was dumb-struck. Using what seems like emre sketching, he drew the outlines of a very real material world.  But pulsating in the background of such a world, you can sense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entirely formal, very intelligent – it’s a positioning arising from attention to the small things of ordinary life."


贾樟柯在戛纳(Cannes Film Festival)做评委,他戏言自己的英语是过了四级的,做评委看片没问题。而他拍过部分全英文对白的《山河故人》Mountains May Depart


《山河故人》剧照


他正在拍摄的《江湖儿女》Ash is Purest White中,据说徐峥演的就是一个新疆的科幻作家,他在新疆开一个小店,幻想着外太空。


贾樟柯在《贾想II》里还透露了自己打架功力了得,以及生活中的自律和智慧。



我们是在午夜时分抵达酒吧的。


从北京海淀到达朝阳,东、西穿越城市,这是我每天上下班必经的路线。刚拍电影那几年,我的家就是办公室:睁开眼就是工作,累了闭上眼就可以睡觉。生活跟工作混在一起,容易让人懈怠。我的第一家公司西河星汇成立时,我决定把办公室设置在家的反方向。我需要四十分钟的路程,让自己有时间转换频道。


——《108次短打》



我不敢说能坚持写作几十年的人一定会成为好作家,但没准就成了好导演呢?


丨福利丨


留言写下你对于小镇青年、年少时光的感想,或对于贾樟柯的电影和书的理解,也可以谈谈你最近正在读的书。


点赞数最高的前3名读者将分别获得《贾想II:贾樟柯电影手记2008—2016》一本。


截止时间:2月12日中午12:00,图书将在2月25日之后寄出。


ps:最多只有100条留言可以入选,大家抓紧时间哦。



推荐阅读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青年们,大写的少年强,则中国强!


开着跑车遨游太空!马斯克用16年时间,送全人类一场极致浪漫

上一篇:梦想的力量:SpaceX将超跑送入了太空,而这家公司把温暖撒向了人间

下一篇:冬奥会、乡村振兴战略、猎鹰重型丨一周热词榜(2.3-2.9)

分享到:

相关文章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