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详情

“你的第一批微信好友,还在吗?”

2018-08-13阅读 129 概率论 我要关注


你打开了 概率论 的第 172 篇文章



“我在清理微信僵尸粉,勿回。感谢你一直把我留在你的好友里……”

微信上收到条这样的消息。

看着陌生的头像和名称,一时想不起什么时候加的这个人。

翻了她的朋友圈,才发现是曾经的高中同学。

也是我的第一批微信好友。


配 乐

歌手:徐秉龙  歌名:《心事》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截止目前为止,我微信里共有4005位好友。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收到些好友申请。

其中大部分是工作上需要对接的朋友,或者不太熟悉的群友。

可能是因为加的人太多了,所以——

每次收到好友申请,很少会有“交到新朋友”的新鲜和激动。

可在加第一批微信好友时,感觉完全不是这样的。

第一批微信好友,大多是“通讯录好友”、“QQ好友”,或在好友的群里认识的朋友。

因为大多是熟悉或认识的关系,让人有种重新找回好友的兴奋劲。

那时在朋友圈玩得分外闹腾,一天十几条状态,在朋友的照片下像说相声一样评论回复,被好友拉到一个个好玩的群,认识一群新朋友,酣畅又刺激。

像是在一个从小长到大的胡同里瞎跑,左拐右拐都是朋友家。

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微信上“东逛西逛,有着使不完的力气。




特地去查看了下第一批加的微信好友,发现好像都还在。

只是,大部分已经几乎没什么再联系了。

近两年,我们的微信看似开放了许多,加的好友越来越多。

可实际上,每个人微信朋友圈的封闭性,却越来越强。

一开始,我们心里带着愧疚地使用屏蔽功能;再接着,学会熟练地使用分组可见;再后来,大部分人都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

渐渐地,我们不再热情地打开家门邀请好友们来做客,尽量躲开热闹的“胡同

后来,再去“胡同”里串门时却发现,大部分朋友的家门也紧紧关着,推不开了。

那些最初的好友,他们是恋爱了?结婚了?还是换了座城市生活?最近有什么烦心事?

我们一无所知。

从无话不谈的朋友,变成只是节假日发个祝福短信的关系。

最后,唯一的聊天记录,可能就是那条“微信清理好友”的消息。

在手机这个虚拟的社区里,只剩下一间间冰冷的“房间,和不再热闹亲切的“街道




其实,我们从没有说过分别的话。

只是彼此都很有默契,不再联系罢了。

仔细想想,好像我们的社交圈向来都是如此“喜新厌旧”。

第一批加的QQ好友,很久没看对方的动态,也没有给对方的空间“踩一踩”了。

人人网上知名知姓的同学,除了私信里躺着几年前的消息,再也没有登陆过了。

微博上看到搞笑段子会@对方,后来换了无数小号,原号上的好友都被遗忘了。

微信上第一批好友的沉寂,像极了一场“重蹈覆辙”。

有时会想,这是否就是现代人的友谊困境。

以前的友谊,是跳皮筋、丢沙包、跳格子、四驱车,是互抄作业,是分享辣条和大白兔奶糖,是玩到天黑迟迟不愿分开的留恋。

现在的友谊,全靠WiFi支撑着。

小时候,我们是在认真交好朋友。

长大后,我们更多是在社交,维持联系而已。

心生罅隙时绝不会像小孩子一样质问缘由、争吵或撕逼,要体面。

或者也没什么矛盾,只是生活的城市和圈子变了,社交对象一轮更换一轮。

我们都还在彼此的好友列表里,但都心领神会应该不会再联系了。




有些人,我们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再联系。

但总有一些时刻,他们会突然出现

说起泡面锅,脑海中立刻想起嬉闹吃泡面的好友。

谈到非主流,就立刻想到在留言板上要求互踩的QQ好友。

提到失恋,就瞬间想起陪自己整晚喝酒的闺蜜。

他们是那些,一个关键词就能一秒钟想到的朋友。

尽管我们回不到过去,但那些记忆却值得被永远收藏,永远纪念。

因为,所有生命里曾一起肆意活过的瞬间——

都是活在我们细胞里、刻在我们骨骼上的印记。

可能不会每天想起,但一辈子都无法忘记。

最后,想把《人生删除事务所》中宫内诗织在临终葬礼上说过的一段话,送给所有还在好友列表里的朋友们:


“ 谢谢你,成为我的朋友。

和我这样的傻瓜做朋友,迁就我,

真的很感谢。

在与大家相遇之前,我死过一回。

不过现在的我还站在这里,还活着。

所以,如果不嫌弃的话,

请永远和我做朋友。”







  “你也用微信了吗?快加我。”  

  “你看到这篇文章了吗?快找我。”  






分享到:

相关文章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