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生活文章详情

从保送复旦到转学港大,4年后我 后悔遗憾 什么?

2018-03-12阅读 65 美国研究生留学 我要关注

上次跟大家分享了雨荷从复旦转学港大的故事,今天继续带来雨荷的另一篇文章,分享一下在这过程中,她希望对18岁的自己说的话,各位正在上大学的小伙伴,可以借鉴一下~


我的17岁没有高考,我的18岁关键词是保送、纠结、复旦、转专业、挣扎、转学、突如其来的港大offer。我的转学故事请点这里:从保送复旦,到转学港大本科,18岁的我做对了什么?


这篇文章相比上一篇 从保送复旦,到转学港大本科,18岁的我做对了什么,我需要更大的勇气去解剖过去的自己,也需要更多的力量写出来分享给大家。


如果回到18岁,我会告诉大学的自己哪些事情呢?


1、别害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也别担心自己和别人一样


看过我的转学故事的朋友们会知道我是突然收到港大的OFFER,所以我也是突然从复旦退学的,当时朋友们的反应包括真的吗?怎么回事?不可思议、非常惊讶,连我自己都没有缓过神来。


临别时分,我的复旦朋友们是这样形容我的:特立独行,不走寻常路,敢想敢做。


我心想,我做什么了我就特立独行了?


朋友们说:你看你18岁的经历是很多人没有的,你的经历和很多人都不一样,保送,转专业,复旦转学港大,跨专业,活动,跑宣讲会,20天内从上海折腾到香港。


这么说来,好像也是。




我急急忙忙赶好签证和入学手续,开始港大的新学期已经是那一年9月底了,港大已经开课一个星期,新同学们很多已经有了成群结队的小伙伴。


大概是因为一开始向别人自我介绍的时候,说到自己的转学故事,新同学眼中的不理解、没能反应过来、奇怪、好奇,18岁的自己对于转学这件事的前因后果、环环相扣和这段复杂的故事,也没能好好梳理,自己说起来也不知道从哪儿开始说,所以后来我就不再主动提起自己保送复旦之后的转学经历了。


后来我在港大的一堂通识教育课程里才了解到,根据发展心理学家Eric Erikson的自我发展阶段理论,归属感的需求在青年时期较为强烈,青年时期的我们需要通过融入群体来获得安全感和自我认同。


再加上,我选修的另一门社会学入门课程告诉我,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社会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了标准,我们一般会根据标准来调整自己,因为符合这些标准,意味着归属于某个群体,如果没有达到标准,可能会遭到排斥。


随着自己更加自信,经历的事情也多了,也就不再害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了。


如果回到18岁,我会告诉自己:正是因为我和别人不一样的经历,才塑造了这样的我,我才成为了现在的自己,别害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也别担心自己和别人一样,做自己需要勇气。


2、不要忘了为什么出发,也别忘了想去的目的地


考上名校,拿奖学金,比赛获奖,学生俱乐部主席,志愿者活动,名企实习,这是典型的精英学生的简历。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觉得我自己,以及身边的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被商学院牵着往前走,成绩,活动,比赛,找实习,社交,好像一个都不能丢,一度陷入迷失,而不是驾驭自己的生活。


这其中,有多少成分是因为你想拥有一张漂亮的简历?


你想得到大部分人都在追求的东西?你想向大家证明自己?


你的动机是因为我要看上去优秀 还是 我喜欢 我想试试 我想去做?


有多少人在意你飞的多高,还是飞的多累?


我们是在被比较、竞争的环境中长大的,我们总是在努力地达到那个标准,多数时候那个标准是别人定的标准。




如果你对自己有充足的认知,你对自己有足够的认同,你有足够的内在安全感,你就很少会在意别人的评价和别人的标准,也就不再努力想要证明自己。


不要在前进过程中,只顾着速度和结果,慢慢忘了自己的方向和初心,或是被琐碎平凡的日子磨掉了斗志。


只有牢记目的地的航行者,才能最后到达你想去的地方。


3、没有多看闲书


我真正开始好好看书,是在快毕业的时候,现在阅读已经变成了我的生活习惯之一。


多看几本人物传记,观摩他人经历中的Brownian Motion,学习他人经验,这就好比估值模型中的comparable analysis,以史为鉴的道理不仅仅可以运用在测试风险的historical simulation;经典文学名著之所以能够渊源流传几个世纪,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在历史进程和社会变革中,个人该何去何从。这个主题放在当今热点话题中,就是什么是下一个互联网浪潮?什么会成为下一个独角兽?你是不是要入场?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有时候你只需要一句话点醒你。


4、没有接触更多元化的人群


商学院对社交能力是很重视的,比如说公开讲座之前都会有类似小型酒会的cocktail reception with refreshement的环节。


商业社会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能够和别人建立连接是一切的开始,但如果没有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广阔的内涵和外延,又怎么能和人随便聊起来?networking技能主要靠自己习得,在一次次活动中,你总会慢慢了解networking。


尽管如此,和很多留学生一样,我在大学的好朋友都是中国人。因为我始终对和刚认识的人喝酒聊天、去酒吧have fun这件事情,操作不来,也没有时间精力成为party animal,而这样的社交方式常见于在西方文化中长大的人们,自然我就没有国际友人。


不喜欢的社交方式,不必勉强,社交的关键不在于渠道和方式。


不是说参加一次party就是进入那个圈子了,没有个人价值,没有核心竞争力,是谈不上人脉的。


我后悔没有跟教授keep in touch,长辈看问题的思维方式、说话做事是不一样的角度。没能和长辈多交流,没能汲取长辈的经验教训,没能听到他们后悔自己年轻时没干什么。


校友文化在西方尤其盛行,加上LinkedIn的兴起,大家都慢慢学会reach out。别害怕和年长的人交谈,很多经验丰富的人希望自己能够了解年轻人在想什么,关心什么,跟上时代的弄潮呢。


一旦你迈出第一步,就更容易跨入更多的圈子里。别人看你总是在不停地冒险,而切身实践的人才知道:随着心境更开阔,经历更多,越前行越有收获。


5、没有尝试更多


在学生时代,可以去尝试更多,一是校园里的试错,在不违反法律和损害身体的基础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后果,和工作之后相比,尝试的成本小很多,而且就算尝试之后发现不合适,你很快就能够重新站起来,二是尝试有助于你了解自己,了解这个世界。


尝试范围不仅仅是学什么课程,做什么实习,找什么样的工作,还包括读什么书,适合自己风格的衣服,和谁在一起是什么样的感受,等等。


看过我的转学故事的朋友们会知道,我在保送之后以及在复旦一直在不停地尝试,但还是觉得没有去试更多的错。


试错之后,我会思考会复盘,在不同阶段再回想那件事的时候,思考的角度和复盘的方式可能会不一样,同一个故事,不同阶段看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知道什么不适合自己,也就很少贪恋人生的其他可能性,也不会贪心地什么都想要了。


Extended/Delayed Adolescence延长的青年探索期是我们这个时代青年人的状态,世界变化的比以往更快,我们的选择也太多了。身边不少朋友的情况是这样的:在A城市读本科,到了B城市工作,然后去C国读个研究生,再去D国工作。这其中涉及到广度和深度的平衡,以及,关闭可能性与开辟可能性同样重要。 



每个人的大学时光里都有后悔和遗憾。


如果能够回到过去,我会告诉18岁的自己上面的这些事情。


但,如果没有过去的那些经历,我也没办法成为现在的自己。


本文来自公众号雨荷(公众号ID: yuhe621):擅长自我发现,反思总结,life project management的手帐三年级生。时间商在线,多元生活习惯养成分享,书籍杂食动物,喜欢classic arts。公众号有4个专栏:手帐,习惯养成,读书看剧,文艺香港。 


复关键字查看更多

回复 排名 看usnews美国大学专业排名

回复 QS 看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

回复 GPA 看GPA相关内容

回复 条件 看申请美国研究生需要什么硬条件

上一篇:为什么很多一流成功人士的闹钟都定在早晨5:57?

下一篇:赴美5年,从文化根儿上说说中美差异

分享到:

相关文章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