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5阅读 206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我要关注
重度强迫如我,在两种情境下点击鼠标特别“积极”:一是保存Word文档的时候(“码字党”内心的隐痛,你们一定懂);二是在Windows桌面上不停地点击右键刷新。
我的电脑桌面总是乱得一塌糊涂,“点击刷新”虽然看不出太多效果,但莫名让我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转瞬即逝的恢复感、清新感,正如“refreshed”一词所提示的那样。
之前,我不曾深究“refreshed”这种状态暗示了怎样的经历与因果关系,也没有细想“refresh”所指称的是哪些行动方式。不过,沉浸于平静且愈发反复的日常生活中的我,有时会特别渴望那种清新感。
我挺少看经管、科技类的书籍,也是机缘巧合,假期读了美国微软公司(Microsoft Corp.)第三任首席执行官(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的新书《刷新:重新发现商业与未来(Hit Refresh)》, 今天不妨就来聊聊微软、纳德拉和这本书。
上世纪80年代,微软、英特尔以及苹果等公司引领了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革命。
纳德拉写道,微软的根、微软最初存在的理由,就是“让每个家庭、每张办公桌上都有一台电脑”(A computer on every desk and in every home,语出比尔·盖茨)。
我还依稀记得Windows 95的模样,那恐怕是我关于电脑的最初记忆。如今,仔细想来,微软已经渗透进了我们虚拟生活的方方面面: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套装和Hotmail邮件系统,等等。
我们曾习惯于微软的“霸主”形象,但是前些年,错过移动互联网风口的微软,颓势显而易见:PC销量增速放缓、在搜索业务上落后、移动业务领域也被抛在后面。
2013-2014年与诺基亚(Nokia)的交易,最终导致微软大幅裁员,其中多数岗位来自诺基亚部门,这也成了微软的一大痛点。
2014年2月接任CEO后,纳德拉积极带领微软转型。
到2017年,微软的市值已经重回6000亿美元(上一次是1999年),在科技公司中仅次于苹果和谷歌。今年1月,微软市值突破了7000亿美元。
除了传统上微软一直占有竞争优势的软件领域,在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等领域,微软也获得了强大竞争力。微软还通过收购领英(LinkedIn)进入了社交网络领域。
2014年2月4日上午,作为微软第三任首席执行官,纳德拉被介绍给公司员工,同时出席的还有微软40年历史中仅有的另外两位首席执行官 — 比尔·盖茨和史蒂夫·鲍尔默。
带领微软走出困境的纳德拉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下面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萨提亚·纳德拉出生于被誉为“印度硅谷”的海得拉巴(Hyderabad),父亲是一名倾向马克思主义的公务员,母亲是一名梵语学者。因为父亲的工作原因,纳德拉儿时不停地搬家,在很多地方上过学。他的父亲是典型的终身学习者,母亲则只想让他快乐生活。
“回望过去,我既受到了父亲追求知识的热情的影响,也受到了母亲追求生活平衡的梦想的影响。”
在印度读完大学后,纳德拉在1988年他21岁生日那天,从新德里飞往芝加哥,前往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UWM)攻读电机工程硕士学位;1990年毕业后去到硅谷,加入了太阳微系统公司(Sun Microsystems),并于1992年加入微软,曾先后领导过微软企业部门和消费业务部门,亲手打造了搜索引擎必应(Bing)等产品。
正如新书副标题“The Quest to Rediscover Microsoft’s Soul and Imagine a Better Future for Everyone”(重新找回微软的灵魂,为每个人设想一个更好的未来)所体现的,纳德拉十分看重企业文化的重塑,将之视为推动微软重生的首要任务。
纳德拉毫不讳言微软内部的创新阻碍。全书开篇,他就写:
Innovation was being replaced by bureaucracy. Teamwork was being replaced by internal politics. We were falling behind.
(微软的)创新被官僚主义所取代,团队协作被内部政治所取代。我们落后了。
在他看来,
Every person, organization, and even society reaches a point at which they owe it to themselves to hit refresh- to reenergize, renew, reframe, and rethink their purpose.
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乃至每一个社会,在到达某一个点时,都应点击刷新 — 重新注入活力、重新激发生命力、重新组织并重新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
这句带着鸡汤味的话,我却煲了好一会儿。
如他所说,“在时下这个持续更新和永远在线的技术时代,点击刷新是一个少见的创意。”
我想起人们常说的“修钢笔”梗:以前的人,钢笔坏了总想着怎么修;现在的人,钢笔坏了就再买支新的。
也想起时下人们常说“旅行的意义”在于短暂逃脱枯燥的庸常生活,可是旅行归来,日常生活中的困境依旧要去面对。
人生漫漫,我们时不时陷入停滞、疲态、困顿,渴望逃离。但是,颠覆性的剧变是偶然,日积月累的渐变才是寻常。因此,我很喜欢纳德拉的一句话:
To be a leader in this company, your job is to find the rose petals in a field of shit.
作为这家公司的领导者,你的工作就是在狗屎堆里找到玫瑰花瓣。
它不仅适用于领导者。平庸如我们,不也是在生活的一地鸡毛里寻找意义。
《刷新》有三条叙事主线:纳德拉从印度到美国的个人经历;纳德拉继任后推动的转型; 纳德拉眼中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他将技术变革的焦点放在混合现实、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
我不认为《刷新》是一本自传性质的书,它更像是纳德拉关于微软发展和转型思路的解读 — 它们从何而来,又将通向何方;大局与细节兼顾,理性与感性并存。
书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 — 同理心(empathy),是纳德拉做事的核心准则。
Empathy,我第一次认识它的时候,它被译作“移情”。由于涉及心理学上的专有名词,这种译法出现了争议,后来更多地被译作“同理心”。顾名思义,两种译法都超越了个人需求,而指向对外在人、事、物的观察与理解。
《刷新》中,纳德拉一再强调“了解和满足用户已表达的和未曾表达的需求”的重要性,便是上述同理心解读的一种对应。
比尔·盖茨评价纳德拉是一位谦逊、有远见和务实的人,而纳德拉身上也自带着“人文主义者(humanist)”的标签。这些品质与他的同理心密切相关,而他的同理心来自于生活这一场“现实主义教育”。
20多年前纳德拉面试微软时,有如下一段对话:
面试官:如果你看到一个婴儿躺在马路上哭,你会怎么做?
纳德拉:拨打911。
面试官:小伙子,你需要更有同理心。如果一个婴儿躺在马路上哭,你应该把这个婴儿抱起来。
这段对话令纳德拉印象深刻,而不久以后,他就亲身体验了什么叫做同理心。
加入微软短短几年后,他与妻子安努(Anu)的第一个孩子扎因(Zain)出生了。由于宫内窒息,扎因患有重度大脑性瘫痪,将来会需要一辆轮椅、会依靠父母生活。
我受到极大的打击。但我更伤心为什么我和安努会遇上这样的事情。庆幸的是,安努帮我认识到重点不是我受到什么打击,而是要深入理解扎因的遭遇,对他的痛苦和处境抱以同理心,同时肩负起我们作为父母的责任。
他说自己并不是一个特别笃信宗教的人,不过却想寻找意义:
I discovered Buddha did not set out to found a world religion. He set out to understand why one suffers. I learned that only through living life’s ups and downs can you develop empathy; that in order not to suffer, or at least not to suffer so much, one must become comfortable with impermanence.
我发现佛陀一开始的动机并不是创建一种世界宗教,而是去理解为什么人生会有这么多痛苦。我认识到,只有经历过人生起伏,才能培养起同理心;要想不受苦受难,或者少受苦受难,就必须接纳无常。
他的妻子安努为了照顾扎因辞去了工作。后来,他的另一个女儿因为学习障碍必须到加拿大温哥华治疗。夫妻二人为了照顾子女消耗了大量精力 — “生活中的问题并不总是能以我们所希望的方式解决。相反,我们要学会面对。”
同理心对于记者这份职业的重要性同样不言而喻。我自认感性且敏感,对他人的境遇和情绪算是常常多了一份关注与观察。但去年底那些让人深感沉重、无力的新闻事件,以及节前与一位采访对象关于知识年龄和生理年龄、以及人生态度的讨论,却让我意识到,感同身受很难。一是因为尝试理解他人的时候,我常常不自觉地戴上了自己经历的滤镜;二是因为我的经历还不足以支撑这种尝试。
以前以为泪点低是“懂了”,如今才发现恰恰是因为“不太懂”。
作为一家科技巨头的CEO,纳德拉花了大量篇幅来阐述微软的云业务。据媒体报道,2018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微软的商业云业务年化营收达到了204亿美元,表现抢眼。
当然,纳德拉所着眼的未来是“超越云端”的(“beyond the cloud”)。 他所理解的商业与技术革新,关键在于发展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人工智能以及量子计算(quantum computing):
MR, AI and quantum may be independent threads today, but they are going to come together. We’re betting on it.
混合现实、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机现在似乎相互独立,但它们将会融为一体。我们对此十分看好。
尽管我对互联网技术充满好奇,但我并不是一名“科技主义者”。商业和科技领域的变革速度之快,总是让我目不暇接,有时甚至无从下手。
比起追着看互联网领域的各种报道、下各种新鲜的app来把玩,我更想试着去寻找和理解,那些在日新月异的潮流中更稳定持久、不那么容易变化的东西(毕竟始终保持不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事实上,在我非常非常有限的接触科技公司和论坛的经历中,我常常被他们想要改变世界、想要让世界变得更便捷的热情所触动,我也相信借助商业与技术,一切皆有可能。
但我有时会好奇(无关乎价值判断或任何褒贬),他们所说的“科技主义”指的是什么?他们是否理解、抑或说他们如何理解自己所称的“科技主义”以及与之相伴生的责任和道义?当他们在谈论某种尚未实现的概念或设想的时候,他们的底气源自哪里?
想来人类历史不就是解决了一些麻烦和问题、又生出另一些麻烦和问题,如此往复循环,但绝大多数人们终归能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中找到自洽的方式 。
所以其实应该更有胆量和底气的。我依然在试图寻找和理解那些“万变中的相对不变”,但我开始意识到,如果不能够更多地理解所谓的“万变”,又该从何去寻找那些“相对不变”?
一点杂想,欢迎讨论。
编辑:唐晓敏
资料来源:
萨提亚·纳德拉《刷新:重新发现商业与未来》;
Satya Nadella quotes,https://www.goodreads.com/author/quotes/15424914.Satya_Nadella;
The Soul of a Tech Titan: Satya Nadella Book Review, https://medium.com/@ImpakterMag/the-soul-of-a-tech-titan-satya-nadella-book-review-9441ef2f4db1;
Nadella, the CEO and the man, https://www.thehindubusinessline.com/opinion/books/nadella-the-ceo-and-the-man/article9944131.ece#!;
武大靖,征服世界的男子!听听外媒是怎么夸他的!
上一篇:听说节后上班快疯了?来学习下关于抓狂的15种英文表达……
下一篇:“两全其美”最地道的英语表达是什么呢?丨BBC听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