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前的今天,著名史学家洪业与世长辞。对于很多人来说,洪业是个陌生的名字。而在史学教育界,洪业堪称翘楚。他对于近代索引的贡献几乎是那个年代所能到达的最高高度。
然而纵观洪业一生,仍旧不可避免的充斥着挣扎与跳脱,正如豆瓣书单在《洪业传》一书的内容简介中所述,“洪业的一生,正反映着中国近百年来知识分子所面对的各种抉择与问题,他一生的经历与故事、治学与交游都与中国近百年来历史有着极丰富而深远的关联。”
那么,今天君君就带大家走进这位史学翘楚跌宕起伏的一生。
1893年10月27日,洪业出生于福建福州,由于经济拮据,年幼的洪业常常居无定所。与父母亲、祖母、伯父、两个姑姑,以及几个堂兄弟住在一起。
在四五岁时洪业入学了,寄读在他外祖父隔壁的家塾里。那时候父亲洪曦还没做官,也来外祖家了。在洪业印象中,入学当天,他与其他学生站成一个圆圈,又互相再鞠一个躬,然后才开始上课。
也就是从那天开始,洪业便开始每天上课,不分周日周末,只有过年时放十五天假,还有就是一些重要的日子会放假(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节假日)。
据洪业回忆,在上学期间,老师要求每一个学生每天要背一段书,背错的学生会受到体罚,包括跪在孔子位前自省、面墙、打手心等。而洪业因为记忆力非常好,所以几乎没被体罚过。
对于洪业来说,当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背《三字经》的时候,“人之初,性本善”,这与他后来上基督教会学校所教的“原罪”大相径庭。
1908年,15岁的洪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山东师范附属中学,但在学校期间洪业总是感到很大的压力,立誓要在学校出类拔萃。
当时在学校,中文是最重要的科目,班上每周都要交作文一篇,洪业每天在家的时候都会从《左传》里选一个题目自己作文。老师出题目时往往就选中洪业已经做好的一个题目。老师限时一个钟,而洪业二十分钟左右便能把文做好。
然而连续两年在学校考第一名的洪业,仍然觉得不能松懈,不仅自己努力,还帮助学习不太好的同学。
而就在这时,上海收考一大班海军学生,洪业便与父母亲表达自己想去考海军学校的意愿,那时的洪业已经决定将来做军官抵抗洋鬼子,保卫中国。
不料却在途中遇到大风浪误了考期。举棋不定时,商务印书馆的总编辑同乡高梦旦劝他回福州,去教会办的英华学院以便日后办外交,同样也可以报国。
就这样,洪业阴差阳错的又回到了福州,这一住又是五年。
年轻时的洪业
在这期间,洪业每天早上步行差不多一个小时到鹤龄英华学院上课。因为学校里除国文一科外都是用英文,而且英文口试时洪业被发现发音太差,所以从第一班念起(洪业入学本来是可以直接插入第四班的)。
因为意识到自己在英文方面的不足,洪业便加倍努力。短短时间内,英语不但纠正了,学业更是突飞猛进。
而后来没过多久,父亲重病去世,这对洪业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据洪业回忆,正是在父亲生病这段时间,自己才有机会亲近父亲,听他讲做人的道理,洪业坦言得益不少。
“他教会我不少东西,第一,做一个男人要有公德,就是对钱看得开;也要有私德,就是性方面,要守得住,他说他在我母亲之外,没有过别的女人。”
在父亲的督促下,洪业决心要好好念书,已然不是为了将来考科举做大官,也不是像儿时为了卖弄聪明,而是正正经经地要学怎样做学问、做人。
安顿好父亲的后事不久后,在当时的校长太太伊丽莎白·高迪的鼓动下,洪业皈依了基督教。
而校长夫妇对于后来洪业的人生也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随着毕业期的临近,也意味着洪业需要对终生事业做一个选择。但由于父亲过世,洪业作为家里的长子,需要担起重担,维持全家的生计,所以一时之间,洪业觉得很迷茫。
正当洪业踌躇不决之际,事情出现了转机。
一天,代理校长埃德温·琼斯告诉洪业,学校收到一封来自圣路易市的电报,发电报的人是汉福德·克劳福德,是想询问洪业是否有意去美国深造,本人会负责一切费用。
而埃德温·琼斯当时告诉洪业说,发电报的人可能很富有,因为此人每年会捐献一千元给英华学院。
在回家寻求了母亲和外祖的意见之后,洪业的留学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1915年9月,洪业来到俄亥俄州卫斯良大学插入第三年级,主修化学和数学两科。
在进入学校的第二年,洪业接触了一门基督教历史的课,在课程老师的指导下,洪业慢慢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刘延芳(当时正在纽约联合神学院念书)的建议下,洪业打算一方面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历史,一方面在附属哥大的联合神学院做牧师。
所以毕业之后,洪业就去了纽约。
在这期间,洪业与陈鹤琴、涂羽卿、刘延芳等数位基督教徒组织了个“兄弟会”,口号是“联合起来振兴中国”,希望携手以宗教和教育转化中国社会,后来加入的会员包括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清华大学校长周诒春、上海纺织公司创办人聂其杰等人。
在哥大攻读教会史期间,洪业撰写了《失败者》一文,以孔子、苏格拉底、耶稣并论,尝试融汇中西思想文化。
时间转眼来到了1919年,这一年也是洪业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洪业又在同年跟江安真结婚。
洪业一家
所以洪业决心放弃神职,转向中国学术研究。
1923年,洪业接受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邀请,回国任燕大文理科学院教务长。同时于1927年创办《燕京学报》。
1930年洪业(左一)与司徒雷登(左三)在燕京大学
1946年,洪业再次赴美,开始编纂中国古代典籍引得。
其中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洪业为学谨严,尤注意治学方法,其学生有不少人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如当代著名元史和蒙古史专家翁独健、中国史与世界中古史专家齐思和、魏晋南北朝史和亚洲史与中外文化交流史专家周一良、清史专家王钟翰等。
周一良曾说道:“洪煨莲(洪业名洪,号煨莲)讲史学方法论的课,他的口才极好,讲课引人入胜,特别是他在布置作业上要求非常严格。”
周一良认为他自己以后搞研究时能坚持一丝不苟的作风,和洪先生的教导分不开。可谓桃李满天下;除此之外,他的爱国情操也使人为之肃然起敬。
在1930年9月到1951年冬天这21年期间,洪业有系统地请专家爬梳中国主要古籍的来历和版本,加注标点。
而这也是有先例的——胡适二十年代便是如此处理中国主要的白话小说。而洪业则进一步替这些古籍编索引,以方便学者寻检;索引现在虽被电子工具替代了,但无论是于中国人“整理国故”,还是于国外的汉学,引得丛刊都曾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陈毓贤正如在《洪业传》序言中所述,“洪先生倘若活到今天,必定会为计算机的奇异功能及网络交流的便捷而欢呼雀跃。”
陈毓贤
在这期间,洪业一共编印出引得64种81册,其中正刊41种50册,特刊23种31册,开创了我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编纂现代索引的历史。
另外还有洪业亲自撰写了一批索引研究论文和专著,早期重要著作有《引得说》( 1932)、《勺园图录考》( 1933)、《清画传辑佚三种》(1934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 1952)等。
洪业在燕京大学
其中洪业所著的《引得说》,是他创办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及编辑《汉学引得丛刊》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其索引学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三篇,分别研究了索引理论、索引排检方法和索引编制方法。
该书既重视理论研究,又重视实践操作,有方法,有实例,内容翔实,理论精深,堪称我国近代索引研究的开山之作。
除了编纂一批研究论文和专著外,洪业也是在中国大学里,最早提出设立学位制度的。
他的目的是要鼓励中国年轻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并用最好的现代科学方法对之进行再研究。另一方面提高中国学研究的地位,使其在学术上获得美国学者的尊重。
细数洪业的研究成就,就会发现伟大的人总有相似之处。他们穷极一生都致力于将一件事做好、做精。
对于编制索引来说,需要的不仅是耐心与谨严,更要有对某一领域学术脉络的深刻把握,以及对该领域学术前沿的了解与洞察。洪业正是依靠着深厚的国学功底,为中华国学和索引学、目录学作出了新的创造和贡献。
而让君君印象深刻的是当年海南日报采访《洪业传》作者陈毓贤,问其“重读洪业,在今天有着怎样的意义?”时,陈毓贤是这样回答的:
陈毓贤所著《洪业传》
“洪业最为人熟知的一件学术工作是编了64种中国古代文献的‘引得’,这个学术工作,在网络时代可能会显得意义有限,但当年这件学术工作的意义一方面显示了洪业及同时代许多学者对历史研究方法和工具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在这个基础工作中训练和培养了大量学术人才,这是学界永远不应当忘记的。”
“花开未完香不减,春虽老去色犹妍。”
这是洪业少年时在父亲的诗钟会上所作,但又何尝不是他一生的写照呢。
注:本文部分素材来源《洪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