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日报、上海全知道】光明网、北京青年报、新浪微博@新闻晨报 @廖师傅廖师傅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都说老顾客很重要,
不过这两天互联网厂商“大数据杀熟”的新闻,
却引来网友的一片热议....
我们一般人可能只听说过杀生
那什么叫“杀熟”呢?
举个例子你就懂了:
有网友一行十人去看电影
然而
却发现了一件很“诡异”的事情:
在某购票APP上
同一部片子、同样的电影院和场次
不同账号却显示不同价格
网友表示,他们5个人买10张票
却有三种价格
并且,平时不怎么买电影票的人
买的是最便宜的
而会员等级最高的反而票价最贵
这......不符合常理啊
照理说,一般不是会员等级越高
就越优惠的吗?
难道是有什么特别的活动或规则吗?
网友是一头雾水
其实,说白了
这个平台坑的是老用户
所以大家把这称为“杀熟”
所谓“大数据杀熟”,就是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
不说不知道
但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可还真不少
前段时间就有新闻报道称
某旅行服务网站利用大数据“杀熟”
预订同一酒店、同一日期和房型的房间
“熟客”的价格
要比用该网站用得少的用户
价格高出不少
新闻当事人更是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该说法遭到众多网友响应。
有网友表示,
同一段路程,
打车软件对两部手机的报价却不一样:
有网友表示
“我和室友从公司回家的路线是同一条路,
每次打车她都比我贵七八元,
因为她是iPhone,我是安卓”。
还有网友称
“你在常规地方打车,
比这个点500米外要贵10%-20%”。
这是真的吗?
于是,很多人走上了验证的道路:
针对上述现象,
大量用户表示极为不满。
有网友称,“原来大数据是精准靶向坑人”。
预订酒店被网站“杀熟”
约车也会被套路,
连买个电影票都这么不让人省心....
专宰熟客,买得越多,就越贵?!
也是让人没想到的操作了...
不禁让网友戏称:
应该都是佛系公司吧,都不“杀生”的
而且情况还不只局限于
预定酒店、打车
这种“诡异”现象,在日常生活中
很是常见......
此前,媒体调查就曾发现,
在机票、酒店、电影、电商、出行等
多个价格有波动的平台都存在类似情况
在线旅游平台被批评存在“大数据杀熟现象”最多。
这些情况,你是否也遇到过?
情况一:老用户比新用户价格高?
据北青报报道,有网友称,自己在某电影票订票平台上体验到了被“杀熟”。
她表示,用新注册的小白账号、普通会员账号和高级别的会员账号同时选购同场次电影,最便宜的是小白账号,其次是普通会员账号,而高级别的账号一张票要比小白账号贵出5元以上。另外,自己下半年开始,电影票平台价格显示均价30-40元,而一年前均价为20元。
情况二:苹果用户比安卓用户价格高?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目前,大家的手机大多分为两个阵营,分别是苹果iOS系统和安卓系统。然而,一位网友发现,用苹果手机打车比安卓手机打车贵。这位网友认为是苹果收取手续费导致的。
此外,某些视频网站也会根据手机不同型号给出不同的收费待遇。对于存在价格差异的原因,客服表示,是由于其中包含苹果收取的手续费。
情况三:不买价格变更贵?默认捆绑上次服务?
媒体报道,在线旅游平台被批评存在“大数据杀熟现象”最多。
一位网友表示,自己在某在线旅游平台订机票,选好的那班每次看时都会上浮;而当自己选好该机票后取消,再选那个机票时,价格立刻上涨甚至翻倍,在自己觉得“不买会更贵”而匆忙下单后,发现该航班价格又恢复到最初的低价。
此外,还有一种根据用户的“上一次行为”而默认捆绑相应服务,例如刚刚注册会员的用户,他在购买机票时,系统仅默认显示一张机票的价格;而一旦他在这一次同时勾选了贵宾休息室、接送机服务或酒店优惠券等附加服务,那么在下一次下单时,系统会默认帮他勾选同样的服务。
情况四:不同用户价格不同
有网友在微博发出两张截图称,自己与家人在某旅行APP搜索机票,同一航班同一时间不同手机搜索出来的价格却不同:
除了以上情况外,在一些网站,大V在客服投诉等方面甚至享有特权。同时,还存在同一位用户在不同网站之间数据被共享这一问题,许多用户遇到过在一个网站搜索或浏览的内容立刻被另一网站进行广告推荐的情况。
是价格“歧视”还是价格“机制”,网友、专家吵起来了
看完
真的感觉套路层出不穷
包揽我们日常生活的众多方面
然而大家一直被蒙在鼓里
而面对“大数据”背后这样的“套路“
专家表示,要规避这种现象
只能依靠企业的自觉和有关方面的管控
毕竟数据掌握在平台手中
对于数据的处理方式,外人不得而知
于是,网友“炸”了
对于这种现象,专家也有不同观点:
有专家认为,大数据把经济学中的“一级价格歧视”实现了,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教授刘昕表示,“过去经济学里讲一级价格歧视,听上去像是天方夜谭,现在有了所谓的大数据,倒是堂而皇之地实现了。
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每一单位产品都有不同的价格,它假定垄断者知道每位消费者对任何数量的产品要支付的最大货币量,并以此决定价格,因而能够获得每位消费者的全部消费剩余。”
也有专家认为,这其实是给价格不敏感的人提供了更多优惠,
知名大数据专家、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周涛表示:“让不同的消费者看到不同的价格,大家往往一听到这个就觉得是价格歧视。其实可以反过来想,有些消费者看到的是原价,有的消费者可能会看到优惠券、返现券后的价格。在这种意义上讲,我们可以不把它理解为价格歧视,而是给价格更敏感的人更多优惠。”
评论:数据权力如何尊重用户权利?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要避免“技术的贪欲”,既要求拥有技术者不丢失克制的美德,更应构建与大数据发展相适应的消费权利观念
“3·15”消费者权益日刚刚过去,人们还在谈论食品安全、假冒伪劣,但也有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到消费者的数据权利。比如,一则“大数据杀熟”的新闻就持续引发舆论关注。有网友自述: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特定酒店,朋友的账号显示只需300元,自己的账号则要380元。相同的房间,不同的价格,这算得上算法的“功劳”。通过深挖消费者过往消费甚至浏览记录,让算法洞悉消费者偏好,不少互联网平台清晰地知道消费者的“底牌”,于是就有了上述的看人下菜碟。
明明是明码标价却能暗度陈仓,消费者只能大叹防不胜防。随着新闻的发酵,身边也有朋友做了类似小实验,发现上述情况绝非个案:同在办公室的甲与乙同时打开某打车APP,呼叫起终点相同的快车(平价车)。但发现,平时常呼专车(高端车)的甲,显示价格就比平时只用快车的乙略高。因为信息不对称,这样的手法显得很隐蔽很“高明”,能通过赚取更多消费者剩余来获得超额收益,但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欢天喜地拥抱新经济,认准了平台反而深受其害,这真的成了“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
有人说,这是针对不同消费能力群体的差别定价。从福利经济学的视角,差别定价并非一定是坏事。飞机头等舱价格总是数倍于经济舱,演唱会内场座位必然高价,企业版软件总比家庭版贵很多,它们并不是比普通座、大众版“好”那么多!这样的定价策略之所以被接受被实践,不只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更基于这样的大前提:它有助于扩大消费群体,保证产品供给,从而增进社会总体福利。然而,同一时刻对同一产品的差别定价,尤其是将消费者蒙在鼓里随意加价的情形,并不在其列。为了获得灰色超额利润,它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已经构成违背消费者知情权的价格欺诈,不为价格法所允许。
从年初支付宝个性化年度账单引发的大数据信任危机,再到“大数据杀熟”的案例,大数据时代普通消费者的弱势处境暴露无遗。尽管互联网从诞生之际,就被冠以“透明”美誉,但今天看来,这份透明是非对称的。一方面,平台化意味着新的中心化,平台手握海量数据,对个人生活轨迹以及消费偏好精准画像,让个人无处藏匿;另一方面,就像“大数据杀熟”案例所展现的,平台可以有所隐瞒,只以“有限真实”示人。这样的权力结构,像不像站在一只望远镜两头对视的人:一方看到了对方无限放大清晰的像,另一方则只能看到一个极度缩小的黑点?
当然,这绝不是说大数据带着原罪,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要避免“技术的贪欲”,既要求拥有技术者不丢失克制的美德,更应构建与大数据发展相适应的消费权利观念。毕竟,面向万物互联的未来,大数据的深度利用与广泛共享是无法扭转的趋势,无论是通过大数据营销快速撮合交易,还是依靠大数据分析完善社会治理,数据正在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但换个角度说,当大数据无孔不入,也要谨防数据规则远远落后于数字生活,尤其要避免一些“数据王国”滥用数据权力。只有保证普通用户数据权利与平台数据权力间的大致平衡,才能为大数据的长足发展,赢得更多彼此信任的空间。
从深层次上说,大数据使用引发的几次公众信任危机,与人们对于技术运用的期待,是一体两面的。当网约车踢出了黑车,当12306挤出了“黄牛”,全社会已经倾向于相信:新技术的使用,不仅能让社会更有效率,更可以激发诚信透明的商业伦理和商业文明。这一份期待,也当成为大数据时代的商业自觉与技术伦理共识。
《 人民日报 》( 2018年03月23日 08 版)
所以,在此提醒大家
在购买、预定机酒或电影票时
注意货比三家,甚至“货比三人”
用自己的账号
和身边朋友的账号比比价!
以免被“杀熟”!
➡热闹丨保时捷车顶坐了7只葫芦娃, 警察发微博问: 这样安全吗? 网友评论歪了…
走过路过,别忘了点个赞👍小新的工资嗖~嗖~嗖~涨5毛
下一篇:唏嘘丨大学生流浪十年被找到,至今沉默寡言,母亲心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