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美国出品,ID:MIGUO-1,作者: 木愉,这才是美国特约作者,定居美国近30年,出版长篇小说、散文随笔集和人物传记多部。
知道阿米什人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他们起源于瑞士,由于反对统一的教会,又反对对幼儿洗礼,所以在欧洲惨遭迫害,最后辗转来到北美。
如今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那州、威斯康星州、俄亥俄州等州都可以找到他们的踪迹。他们以土地为本,兼营手工艺、木工、建筑等等,以其独特的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而著称于世。
几年前的冬天,我们在美国朋友的带领下,曾经到过印第安那州南部一个阿米什人的定居点,企图从那里探知一点他们生活的点滴。但那既是冬天,阿米什人也与其他农业社会的氏族一样告别了曾经挥汗如雨的庄稼地蛰居在家里。
所以,那次除了看到北美冬日里一派萧瑟的景象以及两个正在追逐野兔的阿米什男童,就没有其他什么印象。
几年过去了,我们依旧对阿米什人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在物质生活的层面上不断花样翻新,电视、电脑、汽车普及率正在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着,刀耕火种已经成为了遥远的记忆,牛耕马驮也远遁到偏僻的角落,曾经气势磅礴地推动工业文明的蒸汽机早已喘着粗气成为了老掉牙的象征,人类正豪迈地在网络空间里日行万里。
然而阿米什人在这种走马灯似的飞跃面前,并不张惶失措,依旧泰然自若、怡然自得、舒展自如地过着不变的日子。他们拒绝着人类其他成员孜孜以求的物质进步,而又欢快地活着。他们的定力何在?
他们真的象传说中的那样,拒斥着电,因而也就拒斥着所有靠电驱动的人类文明成果吗?他们真的幸福地活着吗?几年过去了,我们终于带着这些问题又有了机会重新到以前的那个阿米什人的村庄旧地重游,寻找答案,这次是艳阳高照、薰风拂面的初夏时节,我们总该可以与阿米什人打个照面了吧。
从大学城布鲁明顿西行约莫五十公里,就进入了阿米什人的地界。那里的路面不再是柏油的,而变成了略微粗砺简单的碎石。空气中弥漫着浓烈冲鼻的马粪味。
这一切提醒着我们,我们的双脚正踏上一个道道地地的农业社会。我们开始看到三三两两的阿米什人黑色的马车悠闲地行驶。一旦马车迎面驶过,车上的大人小孩便和我们招招手,我们也就还以更加热情的招手。
妻子拿着照相机,早已按捺不住,几番拿起,又几番放下,顾忌的就是怕惊扰了他们。据说,阿米什人反感外人为他们拍照,因为他们并不想引起世界的注目,他们生活的一个准则就是和平和安静,所以,凡是可能会带来显达的一切行为都会为他们所毫不犹豫地拒绝。
但阿米什人并不愿太扫游人的兴,所以,如果游人们要拍照他们的生活场景,只要没有他们在其中,他们也会一任外人拍去。万般无奈,我们就只好学着特工的勾当,偷偷地在车里从一些很困难的角度对着他们迎面而来的马车迅速按下快门。明知这样的拍法,效果肯定低劣,但也只有抱着有胜于无的心情而聊以自慰了。
不一会儿,见前面有一群青年男女从我们的前方走来,我们马上不约而同地认为何不乘这个机会跟他们会会。我们把车泊了后,大着胆子向他们迎去,我们一边走,一边把手抬起跟他们很热情地招手,他们也都抬手还礼。
我们走到一起后,妻子忍不住问可不可以为他们拍照,他们马上说:不行。我们便马上为自己下台阶,改口道,那可不可以拍一下他们的马车呢。他们中一个英俊的小伙子立即爽快地答道,当然可以,并立即让我们跟他到附近他家。
走了不远,来到他家屋外的车库前,他把车库门打开,从里面把一辆马车拉了出来,让我们仔细端详。那马车一身漆黑,但又光可鉴人,结构做工更是考究精致。马车虽然好看,但它只是一个由头,我们是想乘这个机会跟他攀谈一番,以期通过他的口,了解一点他们的生活。于是,我们便按事前定好的问题向他连珠炮似地发问。小伙子似乎很乐于告诉我们他们的生活。这样我们就了解到了下面的这些事实。
他们的确不用电,因此也就不用电视等等以电为能源的电器。我们似乎不太相信,便问他知道不知道篮球巨星乔丹长得什么模样,他说,他曾经在外面看到过他的招贴画,但却从来没有看到过他动起来是什么样子。于是,我们始信他家里的确没有电视。
阿米什人之所以不用电,乃是因为他们相信电是连接物质世界的媒介,用了电,就会沉溺于物质的舒适,从而违背圣经“不要耽迷物质世界”的教义。早在1900年,阿米什人就作出了不用电的决定。因为不用电,阿米什人就等于拒绝了人类近代以来的许多重大发明。不过这似乎并未给阿米什人的生活带来什么不方便。阿米什人崇尚简单的自足的生活。他们生活的中心是上帝、家庭,而他们的生活原则是简单和平等。
当我们与小伙子正谈到兴头上,旁边的一匹矫健的枣红马不知是生气呢,还是高兴,用蹄子使劲踢着地面,弄出巨大的声响,小伙子赶紧厉声叱喝。这马居然挺有灵性,立即嘎然而止。的确,动物与阿米什人有着亲密的联系,正象所有农业社会里的人类群落与动物之间那样。
我们又问他,他们是否到学校读书。他平静地回答道:“去,但只是读到八年级。”我们很感诧异,问他何以如此,他只说,不必要。至于为何不必要,他却没有细讲,我们当时也没有细问。回到家后,带着这个悬念,去查了有关资料,这才对他们的教育理念有了比较明细的了解。
阿米什人既然崇尚简单,后代也都为了维系家庭的稳定和遵循圣经的教义,不会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什么精彩。而呆在祖辈生息的土地上过同样简单的生活,所需要的技能就只能是与他们的简单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这就是那些耕种、养殖、木匠、工艺等等技能,这些技能阿米什人从童年时代就开始接受教育了。
至于书本知识,从实用的角度讲,八年级(初中二年级)以上的的确就是奢侈了。阿米什人的这种教育理念与美国的义务教育法当然势不两立。因而,在1971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此曾经展开过一次法庭辩论,结果指责阿米什人违背义务教育法的一方败诉。
法官经过调查,认为第一,宗教的自由应该是种种自由中最重要的,甚至可以凌驾于宪法之上。第二,阿米什人由于强调技能的训练和教育,所以他们的八年教育等于事实上的十年教育。基于此,阿米什人读书不越八年级不是违宪行为。
在现代社会要想保持独特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与外界相对封闭。阿米什人就是这样去做的。他们的穿戴、语言、婚姻、居住地、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等无不与外界泾渭分明。他们的这些生成方式与其说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怡悦和需要,还不如说是为了区别于外人。
这个定居点一共就只有将近六百户人,在如此狭小闭塞的人群里年轻人是如何寻偶的呢?正当我们把话题转到这上面时,旁边房门一开,一个姑娘召唤起他来。他走过去与那姑娘交谈了几句,便走回来,说他马上要回去准备一下,要去打棒球。我们问道,我们可以去看看吗,他说可以的,并给我们讲了具体的方位。
我们又上车继续在那里四处转着,希望能够再碰上其他人。虽然阿米什人在其他方面都刻意与其他美国人区别开来,但他们的房子与美国其他地方的房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所不同的是,他们的屋外有四处走着的正安闲觅食的鸡,还有在拴马桩上静立着的马匹,间或,还可以循着强烈的猪粪味掩鼻过去,满栏的嗷嗷叫着的肥猪就会呈现眼前。
在这个当今世界第一发达国家中,居然会有这样一群人不在眼花缭乱的物质文明下失去方寸,而按部就班地过着纯粹农业社会的自给自足的日子,简直匪夷所思。他们难道没有对其他人拥有而自己也一样可以容易拥有的汽车、电视、电脑、空调、冰箱的艳羡吗?他们难道因没能享受到现代人的舒适生活方式而生出一丝失落吗?
这样想着的时候,我们就来到了一个开阔而简易的棒球场。许多阿米什小伙子和姑娘正在那里兴高采烈地进行棒球比赛,他们一会儿当观众,一会儿又当运动员。其中一个粗壮憨厚的小伙子友好地走过来和我们攀谈。
他告诉我们,每个星期天下午,他们都到这里来打棒球,晚上则到家庭教堂里唱圣歌。交谈了一会儿,他下到了场地里当运动员去了。于是,我们就在旁边静静地观看他们的比赛。他们玩得很认真,似乎那是一场关乎国家名誉的比赛。妻子忍不住将镜头对准他们咔嚓咔嚓一连照了好几张像。
这时四个阿米什姑娘从远处的草坪赤脚并排向这边走来,她们都穿着阿米什女人传统的天蓝色连衣裙,头上都戴着白色的小帽,脸上的表情自足而安祥,背景则是飘着朵朵白云的碧蓝的天空和一片广阔青郁的田野,妻子赶快将镜头对着她们速按快门,但却发现胶卷已经告罄,遗憾得恨不得把相机扔了。
我们继续开车在阿米什人的领地里漫游,不久来到了一个幽静的小湖,湖中有野鸭正在畅游觅食,不远处有一栋白色的房舍,旁边有很多人,似乎有什么活动。小孩在打秋千,大人则在聊天。我们以一副采访的心情向他们走去。
他们中一个中年男人向我们迎了过来,我们赶快向他问了好,然后就说我们来自中国,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很感兴趣,希望可以跟他交谈一下。他于是笑着说道:“好!”。我们对他说外面很多人都钦羡他们的生活方式,如果他们想成为阿米什人的一分子,阿米什人会接受吗?他耸耸肩道:“如果他们认为这种生活方式很好,他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开始实践,而不必要跑到阿米什人的定居点来。”
我们又问他们是否参加国家和政府的选举,他不容置疑地答道,不。我们最后带着好奇的口气问他,为什么他们不接受现代文明给予人类的种种方便和舒适,比如电、电视、电话等等。他说,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相信圣经里的一段话:
“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爱世界,爱天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象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都不是从天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
而且,他接着说道,如果用了电,有了电视、半导体,就肯定会受外界的影响,从而他们既有的生活方式也就会土崩瓦解。
回来的路上,我们都为我们所看到的和听到的阿米什人的生活感叹不已。现代人在变本加厉地压榨着地球,享受着种种文明的最新成果的时候,他们在精神上是不是也在提升着境界,这是很值得疑问的。反过来看,人类过着最简单的日子,消耗着最小的能源,却也可以在精神上充实富足。阿米什人给我们提供了后者的一个样板。
卢梭认为人类的理想社会应该是增长为零的农业社会,他的这种观念一直被人们所耻笑,也被让人眼花缭乱的人类进化史所嘲讽。工业化社会的出现,后工业化社会的兴起更是让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离我们愈益遥远。
其实,暂且不论人类的精神世界是否随着人类在声光色电上的骄奢淫逸沉沦或上升,仅仅就人与自然相处的关系上看,卢梭的眼光也是犀利的。也许,只有在未来的某个日子,石油枯竭了,南极北极的臭氧层破洞越捅越大,原子弹的蘑菇云遮掩了人类头顶上那片蓝天,人们才会领悟卢梭的高瞻远瞩。只是那种末日的领悟已经不能成为行动的指南,而只是淤泥没顶前的哀鸣罢了。
图一:阿米什人在耕地
图二:阿米什人的院落
图三:阿米什人的马车
征稿通知
征集“美国经历感悟类”,“美国生活干货类”原创稿件,300~3000元/篇(报酬获取方式请添加微信askus2016)。稿件和作者简介请发送至邮箱: [email protected]。倾囊求稿,只为呈现真实美国!
推荐我们另外两个不错的公众号
↓↓点击蓝色字体加关注 ↓↓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随意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人认识真实的美国~
上一篇:“我必须找到她,我永远也不会放弃!”美国母亲14年寻女路感动了所有奥斯卡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