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请点击标题阅读)
👉别让一手丑字毁了你,21天让你变书法家
来源| E疗
版权|归属于权利人
正文:
这几天,一篇题为《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网文刷屏朋友圈,在这篇两万多字的文章里,作者用朴实的文笔详细记录岳父从流感到肺炎、从门诊到ICU,29天最终阴阳两隔的经历。文中涉及很多医疗现象,比如看病难,没床位,血库缺血,买血价位高昂,治病费用高和医疗药品的断货问题。
作者虽是小康之家,但遭遇的种种就医困难和费用之高还是令人心碎。大医院就医繁琐,以及异地医保报销比例低,好不容易托人找到一家大医院收治,医生开出了处方要买“达菲”,却只能去别的医院买。患者需要用血,医院两手一摊,让患者家属自己想办法。
整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的焦虑不堪和心中深深的无力感,不需要添油加醋、哭天抢地,作者用两万字的白描,就已经足够令人窒息。
在所有花钱的项目中,唯独生病,是永远没法用金钱来度量的。因病致穷的案例简直层出不穷。
就医的困难已经令人畏惧,可还有让人窒息的医疗账单。想起之前看到网上有个话题,“你什么时候开始觉得钱很重要”,最多的回答之一是:
父母、亲人重病,躺在病床上的时候。
有人说,医疗、教育、房产,是压在中国人身上“新的三座大山”。
相比已经焦虑了很多年、早已无力吐槽的房产,生不起的病,正在毁掉很多中国人的梦。
作者在文章中描述重症室每天2万的开销,没有几个普通人可以支撑得了连续几个月的消耗。
另外,作者在文中描述的医疗费用:
220元一盒达菲
120救护车,6公里,一共1200元
ICU费用每天20000元
输血,100毫升1000元
换套人工肺肺膜,6万元
网文作者也算是一个中产了,家里有房有车,平时去国外旅游,有几十万的流动资产。但面对昂贵的看病开销,这点殷实的家底只能撑30-40天。所谓的富裕安逸生活,原来只是建立在沙堆上,小小的一震,再辉煌的建筑也瞬间瓦解。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像《人民的名义》中所描述的老干部可以把医院当家,护士当保姆,住院十八年。
你买药的钱近半成他们的回扣!央视记者历时8个月调查上海、湖南6家大型医院,发现医药代表提成是药品价格的10%,医生收的回扣则是药品价格的30%至40%!医药代表称,若医院药品采购目录里有两种药治同一种疾病,医生一般会开回扣比例高、金额大的药品。
(图源:央视财经,下同)
部分医生收受药价回扣,已不是什么新闻;收受回扣比例不低,也难言新奇。可新奇的是,报道中那些医生能拿到高额的药价回扣,竟是因为这些药品在地方的药品采购目录里,中标价已是市场的几倍十几倍甚至更高。若没有虚假的高中标价,这么疯狂的药价高回扣恐怕难有腾挪空间。
这让人惊愕:原本作为降低药价利器的地方药品招标采购,却变成有些医院、医生药品收取高回扣的工具,这是怎样的扭曲与畸形?
这个更夸张,央视曝光部分药品利润达2000%
这么多年了,各个医药院校培养的人才去哪了?是规划不到位,还是有其他原因?看不明白,也分析不透。中国在大规模培养人才方面并不缺经验,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IT行业。早在2000年,中国的首富榜就经常被IT大佬所占据,之后BAT等公司的高新待遇也不断刺激着学子们的眼球,IT工程师的供给从此源源不断,又反过来促进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集体爆发,形成非常好的正向循环。
而在医疗领域,确是不折不扣的负向循环。
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公布了一项研究,引爆了朋友圈:2005-2015这10年中,中国有470万医学生毕业,除去一部分从事医药行业,而医生总数只增加75万,人才流失严重。而中国医生群体老龄化现象突出,25-34 岁的青年医生比例从31.3%降至22.6%,而60岁以上的医生比例从 2.5%增加至11.6%。
为什么老百姓周末需要看病,医院门诊却不上班?如果有足够的医疗人才,医院大楼在,器械也在,周末看病就能解决很多问题。医院周末门诊不上班,加剧了老百姓的看病难。
没见过凌晨四点的医院,请不要说你懂中国
凌晨四点时,北京协和医院,一千余人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等待挂号。他们中,很多人从零点就已经开始排队。关键是,还不一定能挂到号,说不定明天还要继续排队挂号,就是进去了还没有床位。
据报道,复旦儿科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等上海几家儿童专科医院排队时间普遍在3-4小时以上。在上海稍微大一点的医院,看个牙科医生,挂号至少几十天。
身体健康,从不往医院跑的人,或许永远不会理解看病有多难,多无奈,多心痛。
作者及其家人面对医院时的惶然无助,无不揭露出医疗体制之弊,从医疗保障的不完善,到优质医疗资源的匮乏和分配不公,到医疗药品应急的落后,到患者和医院的信息不对称,到医院人性化管理的缺失,等等。面对这样的医疗体制之弊,每个人都是弱者,条件好一点的还能托人“找找关系”,其他普通人只能听天由命。
国内的医院最缺什么?一句话回答:良心!
白岩松曾在中央电视台哭问:
“防癌疫苗”这种神奇而伟大的药物,
能像牛痘消灭天花一样消灭癌症的药物,
早己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陆续上市,
并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而它却被死死的关在国门之外长达11年之久,
现在终于上市,
可上市的却是国外已经淘汰的产品。
我们能不问一声吗?这究竟是为什么?
关于救命药:举个例子,人民网曾报道:中国慢粒白血病患者近10万人,每年新增患者约为1.3万人,胃肠间质瘤患者缺乏数据统计,但年发病率约为1/10万-2/10万人,高于前者。这些昔日被判为绝症的病人,因为瑞士诺华研制成功的药物-格列卫,从而看到了生命得以延续的希望。
但是新的问题来了,在中国这种药物一个月的服用费用是23500元,尽管诺华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措施,但是一年7.2万的费用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负担。格列卫在中国的价格是全球最高的,而在印度才卖200元。为什么?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超出了我的能力。
但是,有信息显示,很多跨国公司生产的这种专利药来到中国往往就成了全球最贵的药。在价格这个利益传导的链条上到处都是吸血鬼,价格低了,他们没有利益。
关于药品审批:现在的医药秩序非常混乱,不仅是大家都为了经济利益,都为了利润而争夺市场,更严重的是过去几年我们政府的部门在药品的审批和药价的核定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我们全国也就七八千种药,但是批出来的药号大概18万、19万差不多,一个品种的药有几十个号,而且批出的价格不一样,同样的药品相差十几倍,这就导致了同药多名、同药多价,难免不产生腐败。
这个问题不是出在审批制度本身,而是出在审批环节的不公开、不透明,只有少数人秘密审批,这不是制度问题,这是操作的问题。
关于医疗纠纷:我国医院医疗纠纷解决机制执行效率低下。理想的情况是医院发生医疗纠纷后,医院或相关机构及时介入处理,当事医生可正常工作。但遗憾的是很多时候在很多医院,医生都扮演了处理医疗纠纷的主要角色,这给当事医生带来了极大的苦恼和包袱,有的甚至因此而自杀身亡。血淋淋的事实证明:在医疗纠纷面前,医院、患者、医生,没有赢家。
关于医疗改革:自从1985年提出“放权让利,扩大医院的自主权”,潘多拉的魔盒就被打开了,医院和医生在逐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医疗的公益性荡然无存。看病难,看病贵是中国医疗体制的突出问题。
医改往深了说,缺乏基础理论,卫生经济学长期并未进入一般大学经济学院的研究领域,而是卫生部下属医科大学的专属。
关于医保报销:越是进口的疗效好药,越不报销。我们的医保机构对于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督非常薄弱,还对居民的健康权益却设置了种种的限制,比方说我们都是参加医保的,大家在看病报销医药费的时候都有一个目录,这个目录内的是可以报销一部分的,但是还有相当多的药品和服务是在目录外的,是全部不报销的。
越是贵重的药、越是进口的药物、越是一些疗效好的药,都不报销。现在问题在于,我们的医保部门只监管报销的费用,对群众自费的费用没有人管。如果我们的公立医院为了创收,就引导老百姓多服用自费的药品和服务,群众的负担怎么会减轻呢?我不赞成我们的费用报销体系是采取一部分报销、一部分不报销的双轨制,凡是与治病救人有关的费用和服务都应该纳入到报销的范围。
反思
小小的流感猛然间如此可怕,让一个殷实的中产之家经历了从生到死的折腾,这一切竟然还是在医疗资源最好的北京。整个事件,每个关键词都击中了时代的痛点,触发了公众的普遍焦虑,大家纷纷转发朋友圈也就不难理解了。
老百姓的想法很简单,希望看病不难,看病不贵,而不是数字游戏。
新华社微博发布消息称:截至2017年11月底,超过5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人群覆盖率超过35%,重点人群覆盖率超过65%。
我们不能止步于共情和惋惜,这篇网文所揭露出的异地医保、医学伦理、就医潜规则等种种弊病,值得有关部门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破解。纾解人民的焦虑,有赖于执政者们不忘初心,能真正打破利益的藩篱,更加完善每项公共政策,从而让每个民众感受到制度的关怀。
👉优品推荐【请滑动并点击标题查看】
详情请点击下面阅读原文
上一篇: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拜年, 中国股民激动留言, 结果尴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