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讯文章详情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我的岳父从感冒到去世,仅用29天!

2018-02-12阅读 132 新浪新闻 我要关注

导语

今天,一篇名为《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爆了朋友圈。作者李可以2.6万字的篇幅,逐日记录岳父从流感到肺炎、从门诊到ICU,29天阴阳两隔的经历。文章在社交圈刷屏后,有人感受到了医疗资源的缺乏,有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也有人感受到北京生活的不易。

◆ ◆ ◆  ◆ 

只看文章开头估计很多人都会诧异:“流感竟然会致命?!”但看完文章你就会发现流感并不是很多人挂着嘴边的“不就是个小感冒”。从流感到去世,只有29天。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文中,作者写了自己岳父从患上流感到死亡的整个历程。

12月27日,因在东北老家习惯了在有暖气的屋里脱掉上衣,老人在开窗通风时,坚持不穿上衣,吹了半小时冷风。


12月28日,开始感冒流涕。


12月29日,开始发烧,并开始就医、吃药、输液。


1月3日,拍X光片显示肺部有小部分感染,验血白血球低,心电图基本正常。


1月4日,做CT,化验结果肺部大面积感染。对比36小时前的X光片,病毒扩散迅猛。没有感染甲流或者乙流。可能感染了未知的强病毒。


1月5日,住院,吸氧配合治疗。


1月8日,住进ICU。


1月11日,拍片结果不好,医生决定插管。且依然没有查出老人被什么病菌感染。


1月12日,开始上人工肺进行治疗。


1月22日,再次做CT,医生会诊认为医学上没有继续治疗必要:肺部全部被细菌和病毒感染,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低蛋白,高钾血症,高钠血症。


1月24日,老人离世。

文章在社交圈刷屏后,网友感慨生命无常,失去亲人的经历感同身受,认为没有必要再对作者一家冷嘲热讽:


FT中文网首席财经评论员、经济学者,徐瑾:


每次《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这类复盘的文章出来,总有很多人貌似高明地指出别人哪里做得不精明或者不聪明。这个文章好处就是诚实,其实是没有出路的,这些貌似高明的意见只是没有到自己身上而已。

  

微博网友“夏清晨”:


这就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斗!而能坚持看完的人,就会像他一样的经历,是在噩梦中奔跑,并最终失败的感受。我没有像他一样的每天记录,但他写的每个时刻,我都经历过。妈妈患病以来,辗转武汉、广州两家医院,接触了N位主治医生,个中奔波和痛苦,一一再现。


微博网友“红头发的黑猫赤瞳”:


那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文章,不同角度的解读其实很有意思,有很多医生给大家科普对流感的误区、就医过程中可以怎样更有效地找到正确的方向,有的人介绍了下保险怎么上的学问,还有啥人的后事有多少门道,我看得都津津有味,全都是以前很难想到的方面,有效信息很多。


唯一有一类不理解,就是冷嘲热讽说文中的岳父、一家人活该的。这一家人在一个月内迅速地失去了一位亲人,这过程中当然有很多甚至是错误的举动,然而普通人扪心自问,你是个完人吗?你的每一步都准确无误并且得到了最优结果吗?在你觉得这家人是因为自己太蠢所以活该的时候有想过,这些充满了各种缺点的人其实恰恰就是你和你的亲属这样的人吗?


那位作者记录下这些东西也不是为了彰显自己有多正确的,却被很多人高高在上地抨击。我不是很懂,当自己面对一个月内亲人突然亡故的时候,人要做到多正确才能不被指责呢?


  有网友看到了中产家庭的脆弱与北京生活的不易:


  知乎网友“韩迪”:

作者夫妻是典型的北京中产家庭,家里有车有房,老人孩子其乐融融,共享天伦。我想这样的生活是很多人年轻人努力奋斗的目标。但谁曾想过,就这么些时日,这样一个美好的家庭状态,就会因为“岳父”的急病而发生了如此巨变呢?


虽然这种事的发生概率极小,为这种事情担忧的吃不下饭也属杞人忧天,其实没有这篇文章的话,这件事本身也不会传播多广,最多也就是自己朋友圈子里的惋惜罢了。但问题的恐怖之处就在于,这种事一旦遇到就是顶天的大事,这个家很久才能恢复元气,甚至会是灭顶之灾。


网上有个流行语叫做“死不可怕,坐着等死才可怕”。我当时看过后只是哈哈一笑,但现在这句话配上这篇文章却又真的是那么的沉重。一个身体健康的“岳父”在精神肉体的双重折磨中,一点点的失去活力,走向死亡。与此同时,他们的家人也在痛苦着,托关系,找医院,筹病费,他们虽然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一度考虑卖房,但仍然只能看着“岳父”一点点的走向死亡。


所以我想改一改这句话,叫“死人不可怕,眼睁睁看着人没气才可怕。”


感慨后,我不禁想到了台湾同胞热衷的“小确幸”式生活,也就是虽然小但是确定的幸福。或许有人会觉得,这种生活方式对于个人来说太缺乏激情和斗志,但这种生活却是家庭的最大追求。家庭的一份子无不希望自己的亲人健健康康,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自己的工作稳定,自己的家庭和睦,


我给父亲发了这篇文章,问他看过后有什么想法,他回了四个字,“及时行乐”。这种事无法预测,来了也无法躲避,所以在焦虑后还是活好当下吧。


此外,我们也应该从这件事里学到一些经验教训,比如有病早投医,硬撑不是事。再比如,可以考虑给自己和家人买一份大病保险,以防这种飞来横祸。还有,要规范饮食作息,勤加运动,养一个好身体,增强抵抗力。


在我长辈们的朋友圈里,养生永远是热度最高的话题,夸张点就是喝杯啤酒都要放两颗枸杞。养生话题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可能是很难提起兴趣的,因为健康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奢侈品。但如果有一天健康不在了,那对于自己,对于家庭都是巨大的灾难。


愿人间少些疾病,少些痛苦。


 微博网友“法事老斯基”:


 首先逝者已矣,但是从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现在很多人收入提高了,但是目前来看观念还需进一步转变。


  说个我的例子。多年以前我中学是读的全封闭式的住读学校,冬天除了早晚特定时间段是没有热水供应的。我妈有一次来看我帮我洗衣服,本来可以花点钱让生活老师帮忙洗的,一个月50,但是我妈当时观念还没转变,想省钱。结果在南方阴冷的冬天就着冰水给我洗了一堆衣服…然后回家就感冒了,去医院一个月就花了八千多…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里这家人相对来说比较典型,以他们的经济水平,是能够负担新风系统的,可能是因为觉得新风系统没有必要或者觉得贵,家里就没有安装,导致需要开窗通风。如果一开始就给家里安装新风,就能在保持室内通风的同时保持室内温度恒定,从源头上减少流感发生的概率。


  与此同时,这个家庭的经济能力也是能够给全家包括双方老人负担除部分高端医疗险外的大部分消费型健康险,结果除了作者自己其他家庭成员并没有购买相应保险,覆盖不全,结果老人突发疾病,导致家庭经济差点崩溃。


  最后是医院选择。从老人为省钱到社区医院入院后高烧不退没有及时要求转院,到迷信熟人,再到不考虑医院专科水平从朝阳医院转院…基本上踩到了大部分人去医院踩到的坑。熟人神马的肯定是有用的,但是不能不考虑医院科室的专业水平,而且作为六十岁以上的患者,一开始老人发烧的时候就应该彻查病因,慎重对待。


  我不是在这里judge别人,我只是在说怎么花钱的事。


  知乎网友“王佩琪”:

 

北京中产。有房有车有孩,天天区块链比特币周游世界,也逃不过面对家人生老病死,小小感冒演变成上呼吸器进ICU。


  大家平时都是 BAT攻城狮,外企投行小高管,光鲜亮丽,文明礼貌,看美剧听巴赫,谈投资聊上市。一旦出了事,横幅拉起来,膝盖跪下来,和进城讨薪,在包工头面前磕头的农民工其实没啥区别。


  最直观的感受是常人对流感的不以为意、不可置信和无法挽回。在当下养老问题凸显的中国,子女(尤其是我们这些独生子女)身上的担子究竟该如何挑起在何时挑起。希望有耐心的各位都能坚持看完并有些思考和当下再多些努力。


  微博网友“北京金戈戈”:


早晨看完《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几点感受。


  一,除了天灾人祸、基因不良的恶性病,那是不可防不可测之外,大量的日常病是可防可治的,不必杞人忧天。


  二,最早的治疗是最好的治疗,如同交易中的止损,最早的止损是最便宜的。以我自己为例,小孩生病,哪怕连夜都去北京儿童医院,大人生病,不像小时候条件差以扛为主,只要三天不见好,去三甲医院看病。越早治疗越安全。


  三,不要作。灾难最终不可收拾是无数诱因集中爆发的结果。掐断了其中一个诱因也许会天翻地覆,阻断的诱因越多,自然越安全。一句话,人服软,人服老,该上医院上医院。


  四,防微杜渐胜于亡羊补牢。治未病,防生病,由于不见明显功效,常常被人所忽视。看病时,重点在诊治早。服从这个大原则下,不要因小失大。比如没有普通号,那就直接专家号。北京好就好在治疗资源足,多数情况出得起钱,就看得上病。


  五,多挣点钱,为自己,也为家人安心。


  也有认为文章有营销软文的质疑:


  知乎网友“SherRock”:


        也是昨晚睡前读到,一夜难眠。早上起来反复叮嘱爱开窗的母亲,如果开窗一定要穿好衣服。然而细想之下总觉得有些怪异。


  从表述方式看,作者应该不是每天记日记,而是事后回忆:这样的压力下,如何能准确描述过去一个月的诸多细节?并能回忆清楚准确的发生日期?


  文中“首汽”出现了4次。结合上下文语境,几乎都没有存在必要:


       “纯电动车已经快没电了,叫了首汽约车前往丁医院。到院后。。。”


       “于是用首汽约车叫了个车。姥姥跌跌撞撞冲出门时。。。”


       “。。。夫人准备挤地铁回家。我觉得她情绪不稳,叫了个首汽接她回来。”


      “人太疲劳了,没有开车,打上首汽奔往医院。车上,夫人又来电。。。”


  以及一些细节上的不合理:


  比如1月25日的岳父葬礼,老家一众亲朋好友,1月27日岳母已随家人回到北京?


  作者公众号“可望buffett”,先后关注美国房产、境外投资、近一年多一直在翻译巴菲特的文章和演讲,很少有大段文字的原创。


  不是个更新频繁的账号,但12月31日-1月20日之间,保持稳定的更新频率,发了6篇。文中几乎戳到了(伪)中产的所有痛点,唤醒了几乎所有人的不安全感:老、幼、病、丧、葬。。。


  真心希望,这不是一次精心筹划的营销,那就突破太多人的底线了。

来源:全民话题、半月谈

更多新闻


“杭州保姆纵火案”宣判,莫焕晶被判死刑!

判离!王宝强离婚案宣判,法院认定马蓉出轨

单身妈妈为5块钱狂扇孩子:不就是那么几块钱,至于吗?

北大学子万言书与父母决裂!网友炸了,这对父母却搞不懂

上一篇:转发打卡!放下手机,与爸妈一起快乐过年!

下一篇:外国人收70,中国人收1000!英国希斯罗机场真把中国人当傻子了

分享到:

相关文章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