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生活文章详情

把洗衣球当糖吃 美国年轻人是脑残还是要换个活法

2018-02-01阅读 94 大纽约华人资讯 我要关注

最近,美国青少年们因为比着“吃”汰渍洗衣球纷纷进了医院。  


美国中毒控制中心(AAPCC)的数据显示,今年刚过两周,就发生了39例因吞食洗衣粉而中毒的事故,而这一数字在第三周直线上升至86例。  


据外事儿网报道,AAPCC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之前的同类事故中,大多数患者为5岁以下的儿童。  

(图片来源:美联社)


这一问题曾引发消费者关注,作为回应,生产商在包装上添加了警告标签,将盛装洗衣球的容器从透明改为不透明,并在洗衣球中加入苦味物质。  


然而,改进包装的效果似乎并不乐观,儿童中毒事故依旧居高不下。  

更令人不解的是,如今,因吃洗衣球而中毒的人群不只是5岁小孩,还有不少青少年,甚至成年人。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AAPCC数据显示,今年开年至今,青少年中毒的事故有37起,其中一半是故意的。


这股谜之风潮到底从何而起?


据搜狐报道,美国清洁市场龙头老大汰渍公司在2012年推出了一款颜色鲜亮、可爱小巧的洗衣球名为Tide Pods,说白了,就是一款有三种洗衣液的胶囊,洗一次衣服扔一颗进洗衣机就搞定,方便省事。

(图片来源:路透)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可能因为它乍看像是糖果,结果在推出之后引发了许多起儿童误食的事件。很多媒体都争相报道,提醒人们注意。


然而在提醒之后,奇怪的现象发生了……


美国一家提供讽刺新闻的网站——洋葱新闻2015年在该网站刊载了一篇关于吃洗衣球的讽刺性文章。


文章以一个孩子的口吻描述了自己就是翻箱倒箧也要找出洗衣球并吞下的决心。


“上帝作为我的见证人,我发誓:我要去找那个盛满五彩洗衣球的盒子,拿出一个塞进我的嘴里,然后把它咀嚼着吞下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阻止我。”

原本这只是一个笑话,结果在社交网络和自媒体平台上引来不少网民的“亲身实践”。


2017年3月,一家提供互联网搞笑短片的娱乐视频平台CollegeHumor发布了一个成年人狂吃洗衣球的视频,在youtube平台上的点击量达300多万。

随后,在全球最大的轻博客网站,也是当前深受年轻人欢迎的社交网站——汤博乐(Tumblr)上,关于洗衣球的各种段子迅速出炉并传播开来。


之后的网络上,吃洗衣球这个梗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人们纷纷开始推送“我真的吃了洗衣球”,“洗衣球太好吃了” 之类的猎奇推文和图片……

(网站截图)


除此之外,一些为了博眼球的网红博主们,更是开始了丧心病狂的【吃汰渍洗衣球挑战】直播...

(视频截图)


人类思维:不要吃洗衣球,有毒

猴子思维:吃掉这个水果,它是水果

蜥蜴思维:洗衣机在震动,ooxx

鱼思维:在洗衣机里奋泳是安全的。


汤博乐上,这条吐槽洗衣球的段子引来18万人的谜之围观。


与此同时,推特上#TidePodChallenge(汰渍洗衣球挑战)成为热词,网友们玩这个梗玩得不亦乐乎。


快看,他们有一卡车的食物。

据外事儿网报道,一个16岁的女孩告诉Buzzfeed,她咬汰渍洗衣球的视频有超过80万人评论。她说洗衣球的话题最初是在群聊当中接触到的,她说:“我不确定这个话题是如何产生的,但当我们讨论什么(视频)能吸引大家时,其中一个建议是汰渍洗衣球,所以我决定尝试。”  


不过,她只是假装咬下洗衣球,并没有吞食。在引来太多人围观后,父母让她删掉了视频。   而为了阻止事态进一步恶化,站着躺着都中枪的汰渍洗衣粉生产商也与YouTube合作,删除了孩子们吃洗衣球的视频。  


YouTube表示正在删除这些视频。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指出,YouTube社区准则禁止那些可能造成身体伤害的危险活动内容。


YouTube表示:“那些显示有人参加“汰渍球”挑战赛的视频在YouTube上将被删除,而该内容也因违反我们社区‘禁止使用有害或危险内容’的准则而受到删除。”

其实,这并不是美国第一次出现如此怪异的风潮。  


在此之前,互联网上还兴起过“加仑挑战”、“肉怪挑战”和“盐冰挑战”等,挑战者大部分是青少年。  

(盐冰挑战,视频截图)


盐冰挑战中,挑战者将盐冰混合物握在手中,忍受物理反应带来的剧痛。据中新网报道,不少参与者因此遭烧伤,部分人更造成三级烧伤,需送到医院治疗,并会留下永久疤痕。


一名母亲称,儿子完成挑战后,双手神经永久受损,更一度担心会引发败血症及导致器官衰竭。还有一名母亲指出,女儿因接受盐冰挑战而留下永久疤痕。


可能有人会问:网上有人自残你也自残,美国的熊孩子们咋这么傻呢?  

或许《大西洋月刊》一篇位居去年年度前十的文章——《智能手机摧毁了一代人吗?》能给予一些启迪。


今天美国的青少年是被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塑造的一代人。


20世纪70年代,“独立”对那个时代的青少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他们会背着父母去溜冰场跟朋友抽烟、喝酒,会早早地考下驾照自驾。


然而,如今的青少年似乎对此并不在意。


从2000年到2015年,几乎每天与朋友聚会的青少年人数下降了40%以上。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父母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但却更难接近父母。


这些孩子们在做什么呢?他们都窝在自己的房间,面朝手机,感受孤独。


一名名为雅典娜的13岁女孩称,和同龄人一样,她大部分时间会跟朋友呆在一起,但都是在床上躺尸,用手机联系。


“我见过我的朋友们和他们家人如何相处,他们不跟对方说话。当他们专注于手机时,只会说‘好的,随便’,他们并不关心家人。”


这一说法与美国非营利组织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相一致。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在这项新调查中,近80%的青少年说,他们每小时都会查看手机;72%表示,他们觉得有必要立即回复简讯与社交媒体讯息。

(图片来源:路透)


与此同时,36%的父母说,他们每天都因为玩手机问题跟小孩吵架,77%的家长觉得他们的小孩因为手机分心,他们每周好不容易团聚几次,都因为手机而心不在焉。


而一项研究表明,长期面对电子屏幕的人更容易产生孤独、消沉和悲伤的情绪。


据商业内幕报道,与那些每天只上网1个小时的青少年相比,每天上网5个小时以上的青少年面临的自杀风险要高出71%,后者更容易患上抑郁症、考虑自杀、制定自杀计划或尝试自杀。总的来说,自杀风险因素在每天上网两小时以上后显著上升。

(视频截图)


从身体健康上来看,今天的青少年似乎更健康,他们没那么容易嗜酒或发生车祸。


但从心理健康上看,据商业内幕报道,在2010年到2015年的五年时间里,美国青少年感觉“无用和不快乐”(抑郁症典型症状)的数量在全国范围内激增了33%,青少年企图自杀事件增加了23%。更令人感到不安的是,13岁到18岁之间人群自杀率上升了31%。

(图片来源:路透)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数据显示,2012年末,智能手机的拥有率超过了50%的门槛,而青少年患抑郁症的数量和自杀率都开始上升。到2015年,73%的青少年已经可以使用智能手机。


有专家将其描述为数十年来最严重的精神危机。而这种恶化大部分都可以追溯到他们的手机。


或许,当这些朋友、生活、三观都由智能手机塑造的青少年们被抛掷在一个社会责任缺失的互联网平台上时,那些潜伏已久的问题就会以一种魔幻的方式爆发。


来源:侨报网综合

推荐阅读:

可直接点击以下城市微信公众号名称进行关注:

上一篇:到处是老鼠!外州人住纽约,令人吃惊的10个发现!

下一篇:又是美联航!美国一名乘客给孔雀买了机票,却遭拒绝登机

分享到:

相关文章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